文 | 羅佐縣
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自上世紀90年代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我國能源安全的關注焦點轉向石油。這一時期伴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以及經濟高速增長,石油需求規模快速提升。在國內石油產量相對穩定、供應能力有限的形勢下,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20年前后已超過70%。
石油需求增長的同時,天然氣需求也在跟進。本世紀之初我國開始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此后隨著經濟結構的持續調整,天然氣的需求領域日漸寬泛。與石油供需情況類似,國產天然氣產量的增長不及需求增幅,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出現逐年上漲現象,目前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了40%。
能源對外依存度是衡量一個國家能源安全程度的核心指標。隨著油氣對外依存度的持續增長,國內各界對能源安全的關注程度與日俱增,與之相關的能源安全體系建設也一直在跟進。
油穩氣增以及非化石能源規模快速增長是截至目前我國能源安全建設的重大成就,這一時期可以成為能源安全體系建設第一階段。若將上世紀90年代視為我國能源安全體系建設的起始期,那么到今天為止我們在建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是油穩氣增以及新能源基礎具備。
“油穩”主要表現在系列能源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三大國家石油公司凝心聚力,發揚石油行業優良敢打敢拼的優良傳統,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基本穩住了國內年2億噸的原油產量,同時成功實現了“走出去”戰略目標,目前海外權益油與國內石油產量基本持平,立足國內外市場保障國內石油供應體系基本建立;“氣增”主要表現在國內天然氣產量按照規劃計劃逐年增長,2021年天然氣年產接近2000億立方米,進口多元化水平持續提升,目前LNG占總進口量比例已超越管道氣,今后依然有增長空間。加強國內油氣增儲上產的同時,我國積極開辟海外油氣多元供應渠道,已與數十個國家建立了穩定的油氣貿易合作與投資關系,建立了多元海外油氣供應通道。
“油穩氣增”的同時,我國非化石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發電量也實現了大突破。目前風電、光伏裝機均突破3億千瓦、水電裝機4億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接近50%,在世界新能源陣營中名列前茅。非化石能源的發展有力地支撐了國內能源需求。若對截至目前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建設予以整體綜合評價,從產供儲銷體系看,筆者認為當屬于第一階段。這一階段能源安全體系建設核心特點是上規模,油氣以及新能源皆是如此。
我國長期以來的能源消費以煤為主,且煤炭基本自給,煤炭的產供儲銷體系在數十年的運營中不斷得以發展和成熟,煤炭較油氣和新能源在系統運營方面要更為成熟和穩定。但是形勢在變化,雙碳目標的提出雖然不否定煤炭現階段在能源供需中的基礎地位,但未來的發展是要遵循去煤化這一主線的,油氣以及新能源要上位,特別是天然氣和新能源擔當大任的形勢較為迫切。
而現階段油氣及新能源的產供儲銷體系由于資源依賴海外市場以及發展周期短等各方面的原因尚不健全,需要補短板。具體而言,油氣的儲備以及新能源儲能在油氣供應量及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一定水平后應作為重點予以推進。之所以得出此結論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是2021年原油對外依存度首次下降,且這一下降發生在國內成品油及化工輕油需求增長的形勢下。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在2021年我國首次動用了石油儲備,替代了原油進口,這一現象說明我國的石油儲備經過多年建設已經有了重要進展,可以在調節市場方面發揮影響,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大事。因此應順勢推進石油儲備后續的建設及優化,做好區域布局以及運營機制優化,以鞏固石油儲備的市場調控效果,增強我國在國際油市的話語權。
其次是2021年發生在歐洲的大面積氣荒對我國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表現就是國內氣價曾一度高漲,各級政府不得不再次出臺壓非保民政策。雖然天然氣最終未出現大面積供應中斷,但限氣畢竟是普遍現象。近期爆發的俄烏戰爭更是加劇了2022年全球天然氣供應緊缺的心理預期,可能由此導致歐洲再度從全球“搶氣”繼而拉升國際氣價,并由此進一步形成對油價上揚的拉動力量。
第二階段能源安全建設應該突出以“儲存”為核心的基本要求與特征。我國的儲氣能力建設近年一直在加快推進,截至2020年建成17座儲氣庫群30座儲氣庫,地下儲氣庫的工作氣量僅為140億立方米,不足年消費量的5%。
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最能衡量一個國家的儲氣能力,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是迫切需要補齊的“短板”。
美國、英國等國家儲氣庫工作氣量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比例在16%-20%,但美國有強大的天然氣生產能力,英國有四通八達的氣源供應。我國作為以煤為主的大國,要實現碳達峰的目標對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更大,目前3700億立方米的年消費水平與峰值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由于我國未來用氣的領域還有很多,氣代煤空間及壓力大,因此多些儲備能力非常必要,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所謂儲備“標準”僅僅就是參考而異,高出這一水平也未嘗不可甚或說非常必要。天然氣作為低碳能源,對我國這樣一個化石能源消費大國實現碳達峰有重大影響。目前國內天然氣產量穩中有升,海外渠道也已經多元,但儲備能力弱對高效利用海外資源及調峰市場形成嚴重制約,這一點需要充分認識到。
非化石能源體系建設也面臨類似的挑戰,表現在儲能體系建設是短板,風電、光伏由于受季節和天氣因素影響比較大,經常出現供應不穩定現象。
2021年歐洲出現氣荒就與歐洲大面積遭遇極端天氣影響、風電運行不力有關。風電、光伏受氣候季節影響,水電同樣如此,枯水期的水電供應也為難。為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供應不穩定問題,除了與化石能源電力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協同調峰體系等舉措之外,還需要建設與新能源規模匹配的儲能系統以實現整個系統的供應優化。但是目前我國新能源體系的儲能建設是短板,目前一些在實施項目屬于示范性質,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大規模商業化推進尚需一系列工作予以跟進。
第三個階段應突出整個能源體系的動態優化特征,核心內涵是協同,強調的重點是供給側改革到位,整個體系運營高效、保障能力。具體而言,當能源規模、儲備儲能因素具備,整個能源供應體系還需做到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協同、區域之間能源調度高效協同運行、熱與電的協同等,能源供應體系面對突發情況可以實現能源體系內的調配以確保供應順暢,這是能源供應體系成熟和理想的重要標志。
這一時期能源供應應突出以電為主的主要特征,圍繞電力供需統籌各類化石與非化石能源,其核心技術應用理論上看應該是我們目前討論比較多的人工智能優化、云計算以及大數據技術,通過這些新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整個能源供應體系高效運營,實現區域、全國、能源種類之間一盤棋,統籌優化,這是能源體系必須擁有的“硬件”;那么軟件則是市場化改革到位,核心標志是能源價格實現市場化定價。
2021年國內部分地區出現拉閘限電之后,電力市場化改革被倒逼推進了一大步,向市場化定價日益靠近。目前國內的成品油以及天然氣門站價格改革還比較滯后,天然氣還存在工業與民用的價格倒掛現象,這些因素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得以推進。
總體看實現這一目標估計還需要較長周期。從歷史的邏輯看,能源安全體系建設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可以將其稱之為能源安全體系建設的“三步曲”或者“三段論。當然這個階段或周期的劃分并非完全的涇渭分明或者說井水不犯河水,不同階段的特點和內容可以有相互疊加的成分在其中,交叉推進也是常態,比如我們在油氣供應以及新能源建設時期就已經不同程度開始了儲備及儲能的建設,也一直在穩步推進能源價格改革。但一個時期應該有一個時期的重點,需要抓住主要矛盾。
能源安全體系建設發展到今天,成績有目共睹,但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當下我們的工作重點應該在規模增長的同時全力推進油氣儲備與新能源儲能的“三儲”建設,能源安全體系建設須跑步進入“儲”時代。
· END ·
tg@ineng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