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一局七公司“好房子”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要理念,旨在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求,推動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因而,作為毗鄰世園會、總建筑面積超12萬平方米、惠及787戶回遷居民的灞橋街村安置房項目,不僅成為地方政府推進城市更新與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鐵一局擔當使命全力打造“好房子”護航百姓安居夢的前沿陣地。
建設現場筑牢安全根基 智慧監管固防線
安全是“好房子”的基石。中鐵一局項目團隊將“匠心建造 唯實唯美”理念貫穿全程,不斷創新安全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科技加持,織密“防護網”。
項目 引入量身定制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塔吊運行實時監測、關鍵區域智能視頻監控、標養室環境精準調控,構建起全方位、無死角的安全“天網”。管理人員通過手機、電腦即可隨時掌控現場全局,風險預警與處置效率大幅躍升。
二是體驗教育,提升“內動力”。
現場打造安全體驗館、設立安全積分超市、建立工友驛站,通過沉浸式教育與正向激勵,將“我要安全”的意識深植于每位建設者心中。
三是標準先行,嚴把“質量關”。
堅持“樣板引路、首件先行”,嚴格執行“三檢制”驗收程序,確保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檢驗,為安置房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截至目前,項目已實現安全生產487天。
驅動智能建造 數字賦能提效能
灞橋街村安置房項目積極擁抱“智慧建造”理念,大力采用“數據化”管理,提升過程管控效能。
一是數據融合,實現管理“一張網”。
智慧工地系統深度融合勞務實名制、物料收發、現場調度、質量驗收等多維數據,破除業務壁壘,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高效共享。
二是集群智慧,實現經驗“可復制”。
作為中鐵一局西安浐灞上莊項目集群化管理模式下承建的第二個安置房項目,灞橋街村安置房項目全面汲取上莊村安置房項目的施工管理、過程管控經驗教訓,成功搭建的智慧系統實現高效運行,并為后續房建項目積累了寶貴經驗,樹立了“科技賦能、智慧管理”的示范樣板。
三是精準調度,實現施工“加速度”。
依托智慧系統提供的實時數據支撐,項目團隊科學調配資源、優化施工組織,成功克服前期因征拆導致的工期滯后,推動施工生產全面駛入“快車道”。
建成效果圖聚焦民生所盼 綠色安居向未來
灞橋街村安置房項目團隊始終認為,建設者們親手打造的不僅是鋼筋水泥的建筑,更承載著787戶家庭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作為央企必須不負眾望。
一要攻堅克難保交付。
面對挑戰,項目部周密部署、高效管控,集中優勢資源沖刺工程收尾。目前二次結構、地暖鋪設、機電安裝、門窗工程已全面完成,外墻保溫與真石漆施工及室外管網配套和綠化景觀施工正有序推進。
二要綠色理念落實處。
采用外墻、欄桿、樓梯等一體化裝配式施工技術,減少建筑材料垃圾。外墻保溫層施工是落實“低碳”、“綠色”要求的關鍵環節,項目團隊抽調精兵強將緊盯現場,嚴把工程質量,致力于為居民打造冬暖夏涼、節能省錢的舒適居所。剩余工程中,還將安裝屋面光伏,進行室外海綿城市下凹式綠地、透水地坪和旱溪景觀等內容的施工,打造綠色宜居社區環境,彰顯生態環保理念。
三要爭分奪秒為圓夢。
全體建設者正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爭分奪秒推進剩余工程,嚴把質量安全關,全力確保這一重大民生工程如期高品質交付,讓翹首以盼的回遷居民早日入住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理想家園。
中鐵一局西安浐灞灞橋街村安置房項目的建設實踐,既是對“好房子”時代命題的生動回應,也是項目建設者以智慧與汗水為萬千家庭打造溫暖幸福港灣的寫實畫卷。
作者:辛 鏡編輯:何 淼審核:喻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