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成果豐碩科研突破 近日,中國公路學會公布第六屆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獲獎名單及2025年度隧道與地下空間“四新技術”重點推廣目錄公示名單,公司申報的5項成果脫穎而出,斬獲
金獎1項、一等獎1項、銀獎2項、二等獎1項。
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 作為公路建設行業的頂級賽事,由中國公路學會主辦,旨在加快實施科技強國、交通強國戰略,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在公路交通行業的廣泛應用,大力倡導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基層工程技術人員在實踐中開展發明創造與科技創新。本屆大賽參賽項目涵蓋路基路面工程、結構工程、交通工程及信息化、附屬工程等四大類別,競爭激烈。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工程分會組織的 “四新技術” 征集與評選,則聚焦遴選行業內具有先進性、實用性和推廣價值的優秀技術成果,助力行業技術進步與高質量發展。
金 獎膠州灣二隧項目的“超大直徑泥水盾構泥漿和渣土成套智能檢測設備研發”
,通過采用智能識別算法,實現對泥漿指標與渣土體積的準確識別、檢測,形成的盾構泥漿與渣土狀態智慧識別與預警平臺,能夠對盾構泥漿性能與渣土量自動化、智能化識別顯示,可為盾構掘進動態控制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同時具備良好的可復制性,能夠適應于行業內各項同類型的隧道施工中,具有巨大的推廣價值。
銀 獎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工程
的“基于聚氨酯發泡的盾構機常壓刀筒閘門失效應急處置技術”
,攻克超大直徑盾構機常壓換刀時閘門失效引發的泥漿噴涌難題,該技術通過聚氨酯漿液快速凝結封堵失效刀筒,實現常壓安全作業,作業時間由5小時壓縮至2小時,人員從8人減至2人,成本大幅降低,其高效安全的突破性應用,為長江隧道等高水壓盾構工程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填補行業技術空白。
“基于機器學習的盾構智能掘進創新應用”
,打造了覆蓋設計、制造、掘進、拼裝、管理的全鏈條智能體系。依托企業級盾構大數據倉庫,通過深度學習模型對歷史與實時數據進行地質自適應分析,實現盾構掘進參數的動態優化;基于盾構姿態與管片拼裝協同控制算法,實現管片生產、運輸、拼裝各環節智能化協同;融合GIS、AI、物聯網等技術構建盾構施工虛擬場景,實現掘進過程仿真預測與風險預警,推動工程管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轉變,助力安全生產。
一等獎珠海興業快線(南段)二標段工程
采用“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推拼同步施工技術”
,在掘進同步拼裝過程中盾構姿態及總推力穩定可控,盾構水平和垂直偏差變化量控制在±5毫米以內,在實現盾構的連續掘進的同時,掘進效率提升30%。此技術是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掘進拼裝施工中新的嘗試,將開創我國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掘進拼裝同步施工的先河,對我國大直徑盾構隧道行業智能化施工具有重要意義。
二等獎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
采用“大直徑盾構管片承插式快速接頭施工技術”
,進行管片拼裝作業,盾構管片成型效果好,錯臺量可控制在1.0毫米以內,盾構管片的拼裝效率提升約25%。國內此施工技術處于空白,更無大直徑盾構隧道管片采用承插式快速接頭的成功案例,本技術的成功實施,為盾構隧道管片連接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此次公司再獲5項 省部級微創新成果,不僅是對公司深耕微創新領域的有力印證,更彰顯了基層技術團隊在實踐中挖潛創效的硬核實力。從盾構泥漿的智能檢測到管片接頭的技術突破,從施工效率的精準提升到應急處置的安全革新,這些 “小而精” 的創新成果,如同一個個精準的齒輪,既解決了工程一線的實際難題,又為行業技術升級注入了持續動能。后續,公司將繼續以微創新為支點,鼓勵更多 “源于實踐、用于實踐” 的技術突破,讓每一項微小的創新都轉化為創效的力量。
來 源 | 技術質量與數字化部、地下空間科學研究院
供 稿 | 安文博
校 對 | 彭夢晨責 編 | 劉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