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電氣化局西安電化公司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來,這一重要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發展方式和人民的生活面貌。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一項項重大工程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內涵。
節能降耗,從源頭推動低碳建造
正在建設中的西延高鐵,新能源作業平臺安靜運轉、鋰電池扭矩扳手精準作業、太陽能供電的視頻監控系統遍布全線……一處處細節,都體現了公司對節能減排的執著追求。項目團隊將生態保護貫穿于建設全過程,通過技術創新、資源節約、智能升級和系統管理,走出了一條高質量、可持續的綠色施工之路。
自進場以來,項目團隊聯合地方政府科學制定施工能耗指標,優先選用國家推薦的高效節能設備。全線配備120余臺太陽能監控設備,實現供電自給;灑水車定時抑塵,配合裸土全覆蓋措施,有效控制揚塵污染。運輸車輛全部加裝防塵篷布,杜絕沿途拋灑,最大限度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我們不僅要建一條高鐵,更要守護革命老區的綠水青山。”項目經理鄭偉表示,“每一度電的節約、每一方土的少挖,都是對‘兩山’理念的切實回應。”
生態優先,最小干預守護自然本底
西延高鐵穿越黃土高原腹地,途經多個生態敏感區域。為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項目部專門編制《基坑開挖專項環保方案》,優化施工工藝,嚴格控制土方開挖量和回填范圍,降低土地擾動強度。
在臨時用地選擇上,堅持“避讓農田、利用荒地”的原則,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資源。施工區域采用硬質圍擋全封閉管理,既保障安全,又防止施工活動外溢影響生態環境。黃陵西牽引變電所等重點工點,施工過程中同步實施植被恢復計劃,做到“施工一片、恢復一片”,實現工程建設與生態修復的動態平衡。
智能賦能,科技引領高效綠色施工
科技創新是綠色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西延高鐵建設中,公司充分發揮技術優勢,自主研發多項智能化裝備,大幅提升施工效率,減少資源消耗。
由中鐵電氣化局自主研制的模塊化恒張力放線車,可實現接觸網導線高精度架設,日均架設里程達10公里,誤差控制在0.1毫米以內,原材料利用率更高。而XDT85純電動公鐵兩用高空作業車則憑借其零排放、低噪音、高機動性的特點,在隧道和高架段施工中大顯身手,真正實現了“綠色上道、智能作業”。
這些“施工重器”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工程質量與施工效率,更大幅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碳排放,彰顯了中國高鐵建設的科技含量與生態擔當。
系統管理,構建綠色建造長效機制
綠色施工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體系的革新。項目部踐行“大商務”管理理念,構建多專業協同聯控機制,從設計、采購到施工全過程推進綠色創效。
在物資管理方面,優先采購100公里范圍內的本地建材,如混凝土、水泥、模板、門窗等,顯著降低長距離運輸帶來的碳排放。腳手架、梯車等輔助工具實行標準化、可循環使用制度,配合釘釘工程物資管理系統進行動態監控,實現材料損耗率同比下降18%。
位于銅川境內的生產資源管理中心,集材料存儲、加工配送、設備維護于一體,成為綠色供應鏈的核心樞紐,為全線提供高效、集約、低碳的服務支撐。
綠色典范,書寫新時代交通強國答卷
西延高鐵的建設實踐,正是“兩山”理論在重大基礎設施領域的生動演繹。它不僅是一條連接城市與鄉村、歷史與未來的交通動脈,更是一條貫穿生態文明與高質量發展的綠色長廊。
這條承載希望的鋼鐵絲路,正在黃土高原上鋪展延伸。未來通車后,西安至延安通行時間將縮短至1小時以內,革命圣地將迎來發展新機遇。而比速度更值得銘記的,是建設者們用智慧與責任書寫的綠色答卷——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進步始終與自然和諧共生。
主辦:公司黨建工作部
來源:公司黨建工作部、西延項目部
作者:馬 博、趙利芳編輯:馬 博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