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電氣化局西安電化公司八一軍魂,薪火不息;鋼軌之上,初心如磐。在公司各項目建設一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曾身著戎裝,把青春獻給祖國的山河;如今換上工裝,將熱血融入縱橫的鐵道。從軍營到工地,變的是戰場,不變的是忠誠、擔當與奉獻的軍人本色。在鐵路建設的無聲“戰場”上,他們以紀律為綱,以責任為旗,用腳步丈量安全,用匠心雕琢品質,用科技賦能生產,用堅守詮釋“退伍不褪色”的錚錚誓言。
今天,讓我們走進“匠心堅守者”張盛冬、“較真
主管”王帆的故事。張盛冬用匠心執守鐵路建設一線
1998年,張盛冬告別軍營綠,披上中鐵藍;卸下鋼槍,握緊工具,以鐵路接觸網工的身份,點燃了產業報國的新烽火。二十七個春秋,從青澀士兵到接觸網特級技師,這條用腳步丈量、汗水澆筑的進階之路,刻滿了他無聲的誓言。
學無止境,熔爐再鑄 施工現場既是考場也是課堂。從2011年到2020年,憑借當兵時的那股韌勁,他利用業余時間一路奮進,先后取得專、本科學歷。他發揚“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年年獲評優秀高級技師。案頭常備的《接觸網工程施工作業操作手冊》等十余部專業規范,他早已滾瓜爛熟。他說“學習是終身戰斗。戰場在變,裝備在更新,戰士的頭腦豈能落后?”正是這份源自軍營的堅韌與自律,支撐他不斷克服困難、攀登技術高峰。
賽場礪劍,尖兵本色 技能大賽,就是他淬煉實戰能力的練兵場。他將在部隊鍛造的“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爭”的拼搏精神帶到了賽場,在2019、2010年公司技能大賽中迎難而上,勇奪綜合第三名、第一名,鋒芒初露。2014年,面對更高層級的挑戰,他用當兵時“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作風,在中國中鐵第十三屆青年技能競賽接觸網工大賽中攻堅克難,斬獲第十七名,以過硬的“單兵作戰能力”展現了他的硬核實力。
薪火相傳,鍛造鐵軍 張盛冬獨創“作業單項輪崗”練兵模式,像當年班長帶新兵一樣,手把手傾囊相授,親手培養出技術主管3名、作業隊長2名、副隊長3名、工班長6名。他創建的QC團隊成為人才的搖籃,2018年、2019年,所帶青工在中鐵電氣化局技能大賽中勇奪個人第三名、團體第一名,打出了團隊的赫赫聲威。他常說“一個人的優秀只是星火,點燃一片星空,帶出一支鐵打的隊伍,才是真正的意義,才是對‘傳幫帶’軍旅傳統的賡續。”
創新攻堅,智勝“戰場”
施工現場的“硬骨頭”,他用軍人的智慧和創新的利劍一一劈開。甘鐘鐵路建設期間,山區運料難似“補給線受阻”,他聯合研制“路用平板車載可移動式吊車”,運能激增,人力大減,開辟了高效的“運輸通道”。從業以來,他帶領的QC“尖刀班”完成的4項集團公司級課題,被行業專家評定為“國內領先”。
從保家衛國的士兵到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崗位在變,使命未改,報國初心如磐,張盛冬依然如哨兵般挺立在萬里鐵道線上,以匠心守護著鐵路建設者的職責,以忠誠守護著中國鐵路奔騰不息的脈搏。
王 帆把“較真”留在鐵路建設一線
八月的寧東,烈日炙烤著戈壁灘。在寧東項目的施工現場,接觸網技術主管王帆正帶領作業團隊,向項目最后的關鍵節點發起沖刺。這位有著五年陸軍防空兵經歷的退役軍人,將“戰場”轉向了鐵路建設一線。
將“軍人基因”融入硬核轉型
2015年12月,脫下穿了5年的軍裝,王帆的人生坐標轉向了。初到烏魯木齊地鐵1號線供電項目時,他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高聳的接觸網支柱、復雜的腕臂結構、密密麻麻的技術參數,與軍營中的雷達、導彈操作手冊截然不同。
“環境的變化確實挺大。”王帆記得,第一次爬上10米高的支柱練習安裝腕臂,腳下的晃動讓他手心冒汗。但部隊教會他的第一課就是“不服輸”——別人練1小時,他就練2小時;下班后,他抱著《接觸網施工規范》學到深夜,把每個部件的名稱、作用、安裝精度逐一記錄在筆記本上,像當年背記武器參數一樣,反復記憶、爛熟于心。
以“軍人精度”雕琢接觸網調整
“接觸網導線高度誤差不能超過±30毫米,拉出值偏差必須控制在±30毫米以內。”王帆一邊用扳手微調定位器,一邊叮囑身旁的實習生。在寧東項目收尾階段,接觸網調整是決定列車能否平穩運行的關鍵工序,需要在已架設的接觸網基礎上,對每一處腕臂、每一段導線進行精細校準。
每天清晨,王帆都會帶著工具包沿著鐵軌徒步巡檢,3公里的路段要彎腰測量上百次。有一次,在鴛鴦湖區段,他發現一組定位器的角度偏差達1.2度,立即要求作業組返工:“這個角度會導致導線磨耗加劇,運營后每公里每年將多損耗30米導線,必須整改!”這種近乎苛刻的較真,源自他五年軍旅生涯刻下的“精準意識”。
讓“軍營作風”落地于工作細節
在王帆所在的作業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天開工前,他都會組織作業人員列隊,像部隊點名一樣清點人數,并逐條強調安全注意事項。“高空作業必須系好安全帶,工具要拴好保險繩,就像當年上訓練場必須檢查裝具一樣,少一樣都不能開工。”他說。
對于“退伍不褪色”,王帆有著樸素的理解:“就是把本職工作踏踏實實做好。”在寧東項目,他的工具箱永遠擺得像武器裝備一樣整齊,各種工具按使用頻率排序,標簽清晰;每天的施工日志記得工工整整,字跡遒勁,像當年的訓練記錄一樣詳盡。“這是部隊教我的,干什么都要有條理,才能不出錯。”
“如果說軍營教會我‘保家衛國’,那鐵路建設就是在‘建設家國’。”王帆說,每當看到自己參與建設的地鐵、鐵路通車,載著乘客與貨物駛向遠方,那份自豪感,就像當年站崗放哨時一樣澎湃。在鐵路建設這條戰線上,“迷彩綠”從未褪色,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千里鐵道線上,續寫著屬于新時代建設者的忠誠與擔當。
八一軍旗獵獵映照著他們挺拔的身姿
鋼軌延伸遠方承載著他們不變的初心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他們始終以“退伍不褪色”的昂揚姿態
默默耕耘在施工生產一線
讓我們向所有曾經守護家國
如今建設山河的“老兵”致敬
愿這抹永不褪色的迷彩
在萬里通途上繼續閃耀光芒
薪火相傳,砥礪前行主辦:公司黨建工作部
來源:西安分公司、寧東項目部
作者:毛可欣、周 穎
編輯:馬 博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