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于中國人而言,耕種是流淌在血脈里的基因。在泥土中播種、耕耘、收獲,這不僅是生存的智慧,更是一種精神圖騰。入職兩年,我在施工一線的綜合干事崗位上,以鍵盤為鋤、以相機為犁、以筆桿為鐮,以耕種之心耕耘心田。
剛入職時,我的心田像塊疏于打理的旱地,用怯懦的柵欄圍起小小的天地,總想著能完成基礎工作便心滿意足。這般心思卻被師父一眼看穿,他拍著我的肩膀,“要發揮你文科生的優勢,不要窩在辦公室,拿起筆桿,到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走一走,用心觀察、用耳傾聽、用筆記錄,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廣闊天地。”我如醍醐灌頂,心田里的柵欄應聲而倒。
緊接著,師父給我推送了大量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筑港報作品、寫作素材網站,“拿起筆多寫,要相信自己,相信奮斗的意義!”一瞬間,干涸的心田因受到了澤雨的滋潤而生出綠意,先前的迷茫悉數東流。“以奮斗創造價值,以價值贏得尊重”的文化理念,也在心田扎根生芽。
農田耕種講究時令,心田耕耘亦需章法。入職第一年,我樂此不疲地不斷完成一項項工作,角色在宣傳員、黨群干事、后勤接待員、信息維護員之間隨時切換,鍵盤敲出的既有工程進度的通訊稿,也有食堂每周的采買清單;相機定格的,既有工地清晨的朝霞,也有攪拌機旁工友樸實的笑容;筆尖記錄的,既有會議室里的決策部署,也有宿舍漏水的報修登記……從日常行政到活動組織,從黨建宣傳到協調溝通,每完成一項工作,都像從土里剔除一塊頑石。當年終盤點時,忽然發現這片土地已褪去貧瘠。這一年,我在瑣碎中觸摸到職責的重量,綜合管理工作雖事無巨細,但我已能從容面對。
“良田不負耕耘者。”入職期滿一年,師父提醒我要對職業生涯進行
再 規劃,站在職業選擇的田埂上,我卻望著現場一根根百米高墩犯了愁——那些鋼筋混凝土澆筑的節點實實在在,而我的文字仿佛過眼云煙,價值創造的分量似乎永不平衡,這種念頭像蔓草般纏上心頭。
恰逢項目部交辦通訊稿的撰寫任務,我對著幾篇范文琢磨數日,筆下的文字卻寥寥無幾。我向師父傾訴困境,他指尖輕叩桌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也有自己的價值,打起精氣神來,腳踏實地,方向自會顯現。”
師父的話如清泉破土而出,沖開了我心中迷惘。是啊,鋼筋叢林里藏著多少奮斗者的故事,那些戴安全帽的平凡身影背后又有多少赤誠不為人知……我為何不用筆觸為他們發聲,讓我筆下的文字成為傳遞他們精氣神的火炬?
雜念如雜草被連根拔起,心田重歸清朗。“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當我敲下最后一個句號時,窗外的月光正折射在電腦上,淚眼蒙眬中望見心田間已是郁郁蔥蔥。
四季流轉中,我漸漸懂得,平凡崗位即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天地,而我已將耕種心田的執念化作深耕崗位的信念。往后歲月,一如尋常,我會在崗位上不斷精耕細作,讓每一份付出都長成理想的模樣。
供 稿 | 魏文琪
一審一校 | 武曉博二審二校 | 孫 欣
三審三校 | 劉永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