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一公司7月下旬以來濟南連續遭遇強降雨天氣
正式進入防汛關鍵期城市排澇工作面臨嚴峻考驗
中建八局濟南雨污分流項目(第九分部)
聞“汛”而動,連續奮戰
筑牢城市排澇“三重防線”
全力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和城市正常運轉
獲屬地居民贈送錦旗第一重防線:未雨綢繆,雨前布防
濟南雨污分流項目作為目前
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雨污分流管網類PPP項目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市政道路混接點改造、主干管功能修復、管網清淤檢測修復等,直面老舊小區管網老化、雨季內澇等難題。
雨季來臨前,項目全員已進入待命狀態,對濟南槐蔭、天橋、市中三個重點區域的排水系統進行了全面“體檢”。大家走街串巷,用專業設備檢測管網狀況,精準鎖定了16處重點低洼易澇點。每個點位都建立了詳細的檔案,包括歷史積水情況、周邊建筑特點、排水管網走向等,并據此編制
“一點一策”個性化解決方案。確保在大雨來臨前將設備、人員精準布置到易澇點和關鍵管網節點。
項目與濟南天橋、槐蔭區水務部門及街道辦緊密攜手,共建
“防汛聯防站”,24小時燈火不熄,主動巡查、精準定位 可能引發積水的風險點,第一時間調動人員、設備做好排澇準備;同時對沿街商戶等區域搶裝防汛沙袋,阻隔水流倒灌,在雨水侵襲前筑牢第一道防線。
暴雨來臨前一晚,“防汛聯防站”的無人機已經盤旋在城市上空,每隔一小時
便對車流、人流影像進行實施捕捉,配合地面旁站人員拍攝的排水系統實時畫面,編織成一張無形的信息守護網,便于及時疏散行人、提供救援。
第二重防線:快速響應,雨中聯防
七月下旬,暴雨突然來襲,濟南部分地區降雨量迅速突破歷史極值。
凌晨一點,項目部對講機不斷傳來報告
,防汛搶險隊員迅速奔赴各個預定點位。在堤口路,搶險隊員冒著瓢潑大雨,用專業工具清理堵塞的雨水箅子;在昆侖街,臨時排水泵早已架設完成,連續抽水3個小時確保水位控制在安全線以下;在經十路兒童醫院路段,隊員們通宵值守,緊盯過往車輛及行人,確保"生命通道"暢通無阻。
在"防汛聯防站"值守的項目管理人員,實時匯聚來自巡查員、智能設備、氣象預警及市民反饋的汛情動態,通過“信息互聯共享”,快速協調引導資源精準投放,確保人、機、物直達最急需的“戰場”,做到“
一盤棋調度、一張網響應
”。網格群內的暖心互動(左右滑動查看)
指尖上的連接,在關鍵時刻匯聚著力量。項目在雨污分流改造過程中建立的
“一網格一微信群” ,成為了風雨中的“連心橋”,項目管理人員24小時在線,“雨勢加大”“2單元門口積水”“物資充足”……信息在群內實時跳動,直達社區居民,驅散了暴雨帶來的擔憂,凝聚起共同應對的共識。
第三重防線:雨后恢復,雙向奔赴
暴雨過后,項目團隊的第三重防線隨即啟動。按照既定預案,項目團隊必須在
兩小時內完成主要路段積水排放、道路清淤等工作
,確保城市正常運轉、市民安全出行。在濟南萬盛園小區,項目團隊與居民自發組成的防汛隊伍一起清理路面,疏通排水口,居民孫老師對項目管理人員感動地說:“就知道你們會來,這不大家都來幫忙了,咱們勁往一處使,防汛一起上!”
次日,一面錦旗送到了項目部,上面“高效防汛紓民困 項目惠民見真情”的字句,是街坊鄰里最真誠的點贊,這也是自項目開工以來收到的
第110面錦旗。一面面錦旗的背后,是
一次次真心換真情的付出,
是這場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中,項目與居民們最
溫暖的“雙向奔赴”。如今,那些曾經混流淤塞的“城市血管”正被更新替換——項目新建改建
老城區 排水管線210千米,清淤修復水管240千米,天橋區、槐蔭區、市中區30多萬老街坊正在真切感受著雨污分流帶來的便利。
雨,依然是濟南的常客。但如今雨后的老街巷里,街坊四鄰談笑聲早已代替了往日的焦慮嘆息,濟南雨污分流項目以鐵軍匠心重構泉城“水脈”,
“分”走的是積水與隱患,“留"下的,是老城巷陌里最溫暖的“點滴”幸福
。責編:劉小璇、關健校對:胡延濤、李賀雷
審核:謝迎澤、曾實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
內容來源:中建八一融媒體中心
素材來源:濟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