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一公司解鎖平急“兩用”模式
筑牢齊魯健康防線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蟠龍山院區(二期)項目
助力山東省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再上新臺階
項目位于濟南市高新區
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
包含病房樓、科研培訓樓、隔離服務樓等單體
規劃床位985張其中負壓病床840張、負壓ICU病床145張打造國家應急區域指揮中樞
國內先進的應急調度中心
國內領先的智能化應急物資儲備庫
國內一流的感染性疾病救治中心
和公共衛生科研及教學中心
對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提高重大疾病、傳染病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智慧便捷,就診舒心更暖心
項目1-5層以開闊單層空間為基底
在大廳與裙房間引入中庭自然采光系統
破解大空間“芯部采光”難題
降低室內能耗、提升體感舒適度
在施工階段介入人員分流設計
實現醫患分流、潔污分流、人物分流
傳染病與非傳染病分流、不同傳染病分流
為患者創造便捷安全的就醫環境
以“患者友好型智慧醫院”為理念應用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導診系統
簡化就醫全流程、提升操作便捷性
打造刷臉就診、移動臨床系統、無線輸液監控
等智能應用場景實現臨床信息的橫向互聯與縱向貫通
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
全流程智慧服務閉環項目配備省內領先的生物樣本庫
融合國內先進疾控中心實驗室建設經驗
前瞻性設計功能布局、氣流控制、智能系統等
可儲存生物樣本200萬個助力推動精準診療和未來醫學突破
讓患者獲得個性化、更精準的
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方案
平急兩用,醫療空間“一鍵轉化”
項目以“平急轉換”為目標開展布局流線設計
研發推出“平急兩用”專項技術包
集成112項創新專項技術通過機電設備兼容、CFD輔助氣流組織等設計
實現醫院布局、功能、設備平急轉換
將樓層劃分為多個“隱藏”救治隔離區
可快速轉化為疫情定點收治醫院
滿足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
實現醫療資源韌性保障的核心功能需求
▲分區管控轉換靈活▲ICU/血透原地變身▲空調系統一鍵切換為滿足負壓吸引、醫用實驗等特殊需求
項目實行BIM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應用施工進度、空間轉換、精度控制等模擬技術
及時發現醫院轉換過程中存在的隱形問題
并總結形成BIM應用管理成果
《BIM技術在擴建醫療項目中的施工應用》
獲全國BIM大賽一等獎▲平疫分區轉換模擬項目制冷機房設備多、管線復雜
通過裝配式設備管道安裝技術
將管道分段預制后再進行現場組裝
實現即插即用、高效施工
大幅減少管線變更與維護階段停機時長
保障院區功能靈活轉換與設備高效運行
精益管控,品質護航完美履約
項目臨山而建,施工場地狹窄
涉及28個專業分包,管理難度較大
團隊搭建“三級三線”分級體系通過總、月、周三級計劃精準管控
優化設計、施工、招采三條專項線協同機制
使用3Dmax、Synchro4D軟件
建立地上、地下結構全方位工序穿插模型
施工高峰期達2500余人150天完成110萬立方米石方破碎外運
提前40天完成封頂節點
180天完成主體結構施工
實現項目完美履約項目落實“一零零”安全管理模式
實行“安全網格化”管理
結合“項目清潔日”及“上五層管理制度”要求
對現場工作進行常態化管控
踐行“一次成優”管理理念
應用無樓板墻模板預留螺栓等62項亮點做法
嚴格執行“樣板引路”制度
打造實體質量樣板等50余項
實現交底清晰、標準統一、驗收有據
項目團隊制定“12368”智慧工地思路
依托“瓴眸·智慧工地”平臺
整合AI全景智能監控等26項智能硬件
打造“全景式”指揮中心
實現全天候安全哨兵式預警
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對現場數據捕捉分析
輔助管理人員全面快速進行決策管理
管理成果入選2022年度
山東省智慧工地建設典型案例名單
▲“12368”智慧工地體系
項目研發“高層建筑智慧消防技術”
部署35個終端實時監測現場
數據上傳云端平臺智能分析
實現人員定位聯動與消防水自動開啟
有力保障現場消防安全
獲山東省建設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
累計發布外部核心期刊15篇
申報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12項
▲高層建筑智慧消防技術
“打造醫養健康“好產品”
服務民生福祉,守護百姓健康
”責編:劉小璇、關健校對:董鵬、謝迎澤、李賀雷審核:王軍、曾實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
內容來源:中建八一融媒體中心
素材來源:濟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