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十局智創未來 · 編者按 當鋼鐵被注入算法,當經緯在云端重構。我們以代碼為鑿,以數據為梁,在比特洪流中澆筑實體,于硅基荒漠里開墾綠洲。
每一次迭代都是認知的破繭——鋼筋學會呼吸,隧道生出智慧,混凝土有了記憶的溫度。這是硅基與碳基的共舞,是傳統工法在創新維度的新生。
記錄那些在數字懸崖上拓荒的身影:他們用鍵盤叩響巖層,以屏幕照亮深隧,將未來產業的星圖烙進匠造的經緯。
智創,是向未來發起的溫柔革命,這里生長的每粒微光,都在重寫大地的脈絡,以創新為火種,點燃的不只是引擎,而是時代為開拓者托舉的無限空間。
秦嶺北麓的閻良生產基地,新能源隧道施工裝備智能生產線繁忙有序;萬里之外的巴爾干半島,搭載核心技術的內燃機車在塞爾維亞銅礦深處轟鳴……
這是中鐵長安重工公司(以下簡稱“長安重工”)以創新之筆勾勒的全球產業圖景。
長安重工新能源裝備矩陣
站在傳統能源結構向綠色能源轉變的“窗口期”,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和中國鐵建專精特新企業,長安重工敏銳捕捉到綠色轉型的歷史性機遇,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聚焦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成功打造6大類、16款新能源裝備矩陣,2款無人駕駛設備,累計減排30余萬噸二氧化碳,填補多項國內高端裝備技術空白,走出了一條從單一技術突破到系統化智能制造的轉型之路。
錨定“雙碳”目標搶抓轉型升級新賽道長安重工前瞻布局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
面對傳統工程機械高能耗、高排放的行業痛點,2018年,他們啟動國內首個新能源高原隧道裝備重大科研項目,并于2020年成功實現“新能源+工程機械”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為行業綠色轉型樹立標桿。
新能源產品亮相第八屆中國—亞歐博覽會
構建綠色智能產品體系。
長安重工研制出國內首套隧道施工電動出渣裝備,陜西首套無人駕駛電機車及裝載機,電動寬體自卸車等系列化新能源裝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同時,聚焦隧道施工智能化,成功開發智能鑿巖臺車、智能鉆錨注一體機、隧道智能襯砌臺車等核心裝備,形成覆蓋隧道建造全流程的綠色智能施工裝備體系,并在國家重大工程中推廣應用。
長安重工科研人員探討創新點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長安重工突破傳統科研模式桎梏,創新實施“揭榜掛帥”機制。面向核心技術難題張榜公布,賦予揭榜團隊技術路線決策權與經費使用權,明確考核目標與責任,有效激發創新活力,成為驅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研發、制造上下游環節共同攻克難點
打造開放協同創新生態。
長安重工牽頭組建高水平“創新聯合體”,匯聚中國鐵建所屬多家設計院、中國工程機械G7聯盟等20余家行業領軍單位,并與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長安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聚力攻堅核心技術。同時,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百余家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有力保障供應鏈韌性與產業鏈安全。
發揚首創精神攻克科技創新“智高點”
長安重工堅持以核心技術為引領——
面對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浪潮
,聚焦新能源裝備、無人駕駛、智能制造等前沿領域,在動力電池性能突破、綠色整機研發及能源保障系統等關鍵技術上持續攻堅,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長安重工研制的隧道施工電動出渣裝備
高原鐵路建設新標桿。
長安重工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隧道施工電動出渣裝備成功應用,該裝備突破極端環境適應性技術瓶頸,徹底解決傳統燃油設備尾氣排放與施工人員缺氧風險,在零下40℃至60℃的嚴苛工況下穩定運行,實現施工成本降低60%、工效提升20%,成為高原鐵路建設的綠色動力典范。自2021年11月首批投入以來,該系列裝備在高原鐵路全線應用占比達35%,銷量逾200臺,創全線同類產品銷量之最。
長安重工研制的新能源電機車組
地下空間智能運輸先鋒。
長安重工打造的陜西首創新能源電機車組形成15噸至85噸全系列產品。通過攻克核心加工制造、智能控制系統、電池PACK及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該系列設備綜合續航里程超40公里,有效降低施工成本20%以上。作為地鐵、隧道施工物料運輸的高效裝備,其大噸位產品市場占有率突破70%,累計銷售超500套,打造出地下工程智能運輸新標桿。
長安重工研制的電動寬體自卸車
礦山綠色運輸主力軍。
長安重工推出的電動寬體自卸車已覆蓋95噸至135噸主流規格。打造充電、換電及增程三種技術路線,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氣控制系統與動力匹配技術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在爬坡、制動、續航等核心性能指標上表現卓越。該產品廣泛應用于礦山、砂石料廠等短途運輸場景,被業界稱為綠色礦山運輸的“運載悍將”。
聚焦數智突破鞏固專精特新“主戰場”
長安重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
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高端裝備制造,在數字化、智能化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為工程機械行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無人駕駛電機車實時位置信息
筑牢全域數字化感知底座。
長安重工自主研發并深度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5G高速通信、多源傳感等核心技術,實現對全球在役設備經緯度、海拔、實時工況、能耗數據的采集與回傳。依托強大的企業級云平臺,構建設備運行狀態全景可視監控系統。創新應用大數據分析引擎,為施工組織提供智能決策支持,實現設備集群負荷的精準優化與協同調度,顯著提升大型工程作業效能。
長安重工研制的無人駕駛裝載機
突破無人化作業技術制高點。
在智能化前沿領域,其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電機車,具備厘米級高精度定位、復雜環境自主避障、自適應巡航及智能故障診斷等先進功能,成功實現“裝、運、卸”全流程無人化、可視化作業。無人駕駛裝載機融合多視角視覺、毫米波雷達等多源異構傳感器,搭載場景智能感知、高精度運動控制及安全防護算法集群,使其成為具備粉塵透視、3D實時姿態感知及自主作業能力的“裝載機器人”。
定制版電動寬體自卸車在礦山上運行
重構場景化能效技術體系。
構建“一機一策”“一礦一策”數字孿生模型,針對礦區路況、坡度、運距動態適配控制策略,創新多梯度能量回收技術,使運輸效率提升10%-15%。
提供換電挖掘機、換電裝載機電池統型方案,實現電池與設備深度集成技術、模塊化設計開發,做到5分鐘換電,施工效率提升15%。定制電動自卸車突破離地間隙與動力匹配技術,重載爬坡能力提升16%。
打造原創技術爭做綠色智造“領航員”
長安重工錨定原創技術攻堅——
構建“科創平臺-專利標準-產業轉化”三位一體創新體系,聚力突破高端裝備“卡脖子”技術,筑牢專精特新發展根基。
長安重工智能制造生產線
重塑智能制造技術生態。
長安重工深度融合物聯網、工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全價值鏈智能管控系統,通過ERP、MES系統,實現研發、生產、售后全鏈路數字化管理,實現全域數據貫通。應用AGV動態路徑規劃算法,物流能耗降低32%;部署自適應柔性生產線,產能提升50%。集約化設計、制造、資源配置模式降低綜合運營成本28%。
長安重工技術人員討論技術難點
構筑技術標準話語體系。
以專利標準為創新標尺,先后成立新能源裝備研究院、鋼構產業研究院等2個研究院,
取得授權國家專利138項,主參編國家標準7部,行業標準6部,團體標準5部,
填補國內空白4項,國際空白2項,創國際領先1項,國際先進水平4項,國內領先4項。
長安重工定制版15噸新能源電機車
開創技術出海新范式。
他們正加快“出海”步伐,憑借全球定制化技術適配,開發液壓系統、動力總成等核心模塊的全球工況解決方案,建立覆蓋18國的“研發-交付-運維”技術支撐網絡,為中國品牌開創全球市場、實現高質量“出海”蹚出了新路子。
從秦嶺山麓的鐵軍血脈,到縱橫五洲的綠色先鋒,長安重工通過長達7年的創新變革,走上了單一技術創新到智能制造的升級之路,為工程裝備行業開辟了全新發展路徑。
未來,長安重工將以更堅定的戰略自信、更開放的全球視野、更硬核的科技實力,續寫專精特新“小巨人”挺立時代潮頭的嶄新篇章。
來源:張文丨編輯:錢磊丨審核: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