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2024年11月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遭遇了罕見的連旱天氣,全區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截至今年5月,共造成14市85縣(區)238.2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達233.3千公頃,近10萬人面臨用水短缺困境。
其中,位于欽州市靈山縣丘陵腹地的舊州鎮新塘村,旱情尤為嚴峻。今年4月,絕大部分水井、山塘干涸見底,全村55戶近百名村民被迫購買純凈水,維持燒水煮飯等基本生存需求,洗澡洗衣卻成了奢望。
4月21日下午,二航局平陸運河馬道樞紐項目部會議室里氣氛凝重,項目負責人黃海波正緊張部署抗旱工作。突然,他接到了新塘村黨支部書記賴國秋打來的電話。
馬道樞紐項目部與新塘村僅隔一條運河,平日里,項目黨支部與村黨支部頻繁開展幫扶共建活動,你來我往間情誼深厚。得知村民用水告急,黃海波與項目班子成員緊急商討后決定,抽調項目產業園區的水井水源運送到村里,先保障村民用水需求。可這一決定背后,是項目部自身本就緊張的水資源將更加捉襟見肘。
項目產業園區建設初期,共開鑿了14口180米深的水井,但連續6個多月的干旱,僅剩2口有水。項目部不僅要保障3000余名建設者的用水需求,還要支撐生產用水。但黃海波堅定地說:“生產很重要,但建一方工程,造福一方百姓,這才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他迅速安排7名職工組成送水小隊,馳援新塘村。同時,為應對嚴峻的項目生產用水形勢,項目部采取了一系列精打細算的措施:混凝土養護采用循環水系統,最大限度減少井水消耗;施工現場充分利用經處理后的廢水進行降塵作業;各工區嚴格管控用水指標,精準調配水資源;生活區全面加強節水管理,壓縮日均用水量。
當天傍晚,一輛載著10噸清水的水車緩緩駛入村口。隨后,汩汩清流順利注入村民的水桶。人群中,一位70多歲的阿婆推著一輛斗車蹣跚而來。項目綜合辦辦事員楊懷鵬見狀,快步上前扶住車架,幫助阿婆將水運回家中。隨后,他又與同事們一道,挨家挨戶地摸排,陸續為村里5戶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里送去珍貴的水源,確保村里的每一戶人家都有水可用。
胡建鵬一邊幫村民裝水,一邊聯系項目調配水車。暮色漸濃,7抹亮眼的“中交藍”依舊在忙碌著,他們不停地接水、提桶、倒缸,金屬水舀與塑料桶碰撞發出響聲,在寂靜的山村里交織成一曲動人的抗旱交響曲。
就這樣,連續3天,項目團隊每日調用3輛水車,往返5公里為村民輸送水,累計輸送90余噸井水,實實在在解決了村民在旱期的用水難題。5月中旬,廣西氣象干旱全面解除,農業灌溉和居民用水陸續恢復。這段艱難的日子,成為了新塘村村民和馬道樞紐項目部共同的記憶,企業責任與鄰里互助的暖流,化為未來共建的一份堅實力量。
來源交通建設報二航局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比拉力家筑起連心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