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四局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技術服務 · 案例介紹
工程技術研究院 中鐵四局工程技術 研究院作為中鐵四局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攻克工程項目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服務支撐、培養高端專業人才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任。
研究院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全方位構建了多層次的工程技術服務能力體系,在橋梁工程、地下工程及建筑工程等領域,已為眾多重難點項目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在施工流程優化、復雜難題攻克、"雙優化"提質降本增效、工藝設施檢算等方面成效卓著。
研究院致力于為工程項目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技術服務,并始終秉持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以滿足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技術服務需求,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從盛唐驛道到淮河深水-
啞鈴型圍堰的工程智慧
01序曲:千年智慧,今朝綻放。
由中鐵四局一公司承建的蚌埠市延安路大橋,是世界首個雙塔雙索面非對稱大跨度異形掛孔梁斜拉橋,主跨420米,是淮河流域主跨跨徑最大橋梁。
熱劇《長安的荔枝》中,古人以"冰鎮密罐"跨越千里運送鮮荔,展現了人類智慧的極致。
而今,中鐵四局工程技術研究院在蚌埠延安路大橋建設中積極開展技術服務,攻堅突破深水圍堰技術難題,如同現代版"淮河上的荔枝運輸",用智慧與創新續寫工程傳奇。
02困局:深水之下的"荔枝劫"
每年淮河的汛期,是大自然的"催命符"。本項目主墩承臺施工期間圍堰既要扛住淮河2.1m/s流速的水流沖擊,又要在汛期超20米深水下穩如磐石;既要規避圍堰結構用量"過度消耗",又要保證結構安全度汛。
常規圍堰要么"傻大笨粗"——增加施工成本,要么"弱不禁風"——現場安全管控如履薄冰。
這像極了影視劇中主人公李善德初接荔枝令時困局:常規馬匹運輸太慢,改海運又怕風浪翻船,要如何在"
快與穩"、"省與堅"間找到那根"黃金平衡木"?03破局:啞鈴型圍堰的"分枝術"
李善德最終用"分枝水陸法"破解荔枝困局:將長途拆作短途,用快馬接力替代單騎狂奔。
工程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
則用"深水啞鈴型圍堰",為這道難題寫下新解。
所謂"啞鈴型圍堰"是將傳統矩形圍堰拆優化為兩端
圓形(鎖扣鋼管樁)+多邊形圍檁內支撐,實現圍堰
軸對稱徑向承載、水流繞流優化和環向剛度強化三重特性,詮釋了"以形馭力"的工程智慧。
度汛更穩:啞鈴型結構迎流面更窄,水流沖擊力降低30%,像極了荔枝運輸時"沿河道緩行"避開急流的策略。
結構優化:較傳統矩形圍堰周長減小165m,圍堰面積減小1150m
2,這是現代版"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輕裝急遞"。
節本創效:較傳統矩形圍堰節約臨建投入約70萬元,成本計價增效約75萬元,取土運渣節省170余萬元。
這是現實的降本增效,把每一分資源資源都用在"刀刃"上。
04匠心:藏在細節里的“荔枝經”
李善德為荔枝保鮮,算盡一路溫濕度;
延安路大橋項目部的建設者
為圍堰"保鮮",則用上了"動態監測"的科技。圍堰的鎖口鋼管樁埋著傳感器,實時反饋變形數據,一旦超過"安全紅線"系統立即預警。封底混凝土要抵抗超20米水頭差,封底前建設者們采用水下清基,并對圍堰側壁泥沙精細沖洗,用"分層澆筑+真空輔助"工藝澆筑水下混凝
土——比《長安的荔枝》中"竹筒密封"的保鮮技術更精密百倍。更妙的是"免換撐設計"——啞鈴型圍堰塔座區不設內支撐,為后續塔柱施工"讓路",像極了荔枝運輸中"提前清理道路"的前瞻布局。
05終章:淮河上的“鮮荔時刻”
2024年10月30日,蚌埠市延安路大橋北岸主墩圍堰封底施工歷經48小時連續奮戰圓滿收官。這一關鍵節點的達成,既如古時"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高效暢達——較傳統施工方案節約成本380余萬元,若以唐代市價折算,足可購得76萬斤鮮荔枝;更以"穩如磐石"的姿態守護淮河安瀾,在汛期考驗中實現零險情,為區域防洪安全筑牢屏障。圍堰封底的高質量成型,止水效果達預期最優值,為同類跨河橋梁施工提供了可復制的"蚌埠樣本"。
06番外:從“荔枝道”到“強企路”
《長安的荔枝》中說:"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道盡了古人對"極致"的堅韌執著。深水啞鈴型圍堰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對"極致"的致敬:它讓淮河上的圍堰在洪流中穩如磐石,讓民生工程的"安全線"比荔枝的"保鮮線"更牢固。
從嶺南的荔枝道到淮河的橋墩,變的是時空,不變的是那份"把難事做成精品"的信念。
以創新致敬傳統,更多奇跡:@中鐵四局工程技術研究院
監制:郭曉 徐澤
審核:黃愛國 丁仕洪 鄧稀肥
策劃:橋梁研究所編輯:高雙劍 呂琦
主辦:中鐵四局工程技術研究院
END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