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集團近年來,煤炭行業處于深度調整與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太重向明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訂單完成全年目標的64%。
他們何以逆勢而上,交出如此亮眼的一份成績單?
深入一線,“解決用戶的一個痛點”
市場本質是供需的集合,而痛點是需求最強烈的表達。礦用帶式運輸機簽單不斷,成為太重向明營收增長的主力之一。為什么能?痛點找“對”,產品賣“爆”!
如何發現痛點? 屏幕上看不到用戶操作時的焦慮,會議室里模擬不出泥沼中車輪陷困的場景。只有把辦公桌搬到用戶的真實現場,才能聽到最直接的“炮火聲”。太重向明團隊深扎用戶一線、觸摸真實場景,把吐槽當成優化建議,把抱怨轉為提升要點,發現用戶最核心的一個痛點,就是六個字——“少停機、不停機”。
跳出“我覺得”“我認為”思維怪圈,
下功夫到用戶生產現場多跑跑、多問問、多看看,花時間多思考、多研究、多琢磨,才能發現用戶的關心所在、破局的關鍵所在。
怎樣解決痛點? 用戶想要“少停機、不停機”,那就聚焦痛點、傾盡全力。為了把用戶的停機率降到最低,他們用永磁阻尼托輥替代傳統阻尼板,實現精準感知、智能調節,解決皮帶“飛車”問題;為了把用戶因停機的影響降到最低,他們在復雜用戶現場派駐團隊,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服務和配件支持;為了把用戶對停機的焦慮降到最低,他們正在開發無人值守自動巡檢、機身拆解和自動更換托輥組的智能機器人,向自動預警、智能運維、無人操作快速邁進……
解決了痛點,訂單因此而來。
痛點所在,就是商機所在;痛點所指,就是創新方向。
從“漫無目的”到“聚焦一點”,根源在于企業經營思維的轉變:由“我覺得用戶需要什么”轉變為“用戶真正需要什么”。一切投入只有轉化為用戶價值才能帶來效益,“自嗨式創新”本質上就是資源浪費。
超前研究,“主動求變、主動作為”
細看太重向明上半年的訂單金額組成結構,“非煤”業務占比已經達到34.46%,儼然成為新的增長極。從港口到電力再到鋼鐵領域,太重向明跳出單一市場的局限,在“非煤”領域硬是闖出了可能!
市場不會等你,機會更不會!
沒有涉獵過的市場就從思想上列為“禁區”,就相當于切斷了探索的可能,這是最要命的!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基于自身能力敢想,如果這也不敢試,那也有顧慮,想方設法給自己的不敢、不愿、不想找借口,“34.46%”的訂單就會貽誤!一部帶式輸送機,從煤礦到電廠、鋼廠,使用場景變了,核心需求卻相通,太重向明看到了這一點,如果公司各單位都能更敏銳地捕捉一些這樣的商機,我們就能創造出更多這樣的“34.46%”,公司的全年預算目標還愁實現不了嗎!歸根到底,沒有一成不變的市場,只有不愿改變的思維。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打破慣性思維,擯棄“路徑依賴”!
積極闖新路,即使是在傳統行業,也同樣能開辟出新的天地;反之,固守舊模式,抱持“等市場回暖”“要政策支持”“靠老用戶維持”的消極心態,必將被時代無情拋棄。
柯達發明數碼相機技術卻迷戀膠卷輝煌,諾基亞曾占據手機市場半壁江山卻錯失智能浪潮,就是沒有擺脫“以前怎么干、現在還怎么干”的思維定勢。沒有抵達不了的終點,只有不敢摸黑的前路,市場競爭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論,必須不斷動態調整、與時俱進。
頂住行業寒冬、穿透市場迷霧,
轉變經營思維,要在目標優先的前提下搞創新。
這里的“目標”絕非抽象的指標,而是實實在在的,對用戶痛點的精準捕捉、因市場而變的超前研究。
腳踏泥土,“解決用戶的一個痛點”就是突破,零星積攢亦能匯聚星河!
仰望星空,“主動求變、主動作為”就是成功,壓倒一切終將抵達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