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十三局集團當時間的車輪緩緩滾過,歷史中那些閃光的記憶永遠不會褪色。鐵道兵,一支已惜別人民解放軍序列四十余年的特殊兵種,從烽煙戰火中走來,筑就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于國家建設中淬煉,展現了“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英雄氣概。
時光飛逝,歲月崢嶸。在中鐵二十三局一公司榮譽室里,一面面陳舊的錦旗、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在永遠凝固的
時光中,向人們訴說著鐵道兵的光輝歷史和英雄事跡。
一面“紅專機械連”的錦旗,在其中
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正值建軍節一起走進它背后的故事鐵道兵政治部、司令部授予鐵四師機械連“紅專機械連”榮譽稱號
1964年4月29日下午4時21分,
在新擴建的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一架來自巴基斯坦的大型客機
安全著陸,這是國內航空史上“外交航空”的盛舉。而就在半年前,虹橋機場一望無際的斑斑草地上,只有一條光禿禿的跑道。土方機械連展開機械化施工(點擊看動圖)時間拉回1963年11月2日,國務院批準虹橋機場擴建為國際航線民用機場,擴建工程按照當時國際機場的建設標準進行
,整體規模要擴大十幾倍。根據估算,完成如此艱巨的工程
至少需要兩年時間。當時,按照中巴協定1964年“五一”通航的要求,
1964年4月底必須完工,留給施工
隊伍的時間僅有半年。11月下旬,鐵道兵四師16團土方機械連到達上海虹橋機場,
配合鐵道兵52團對機場進行改造施工。需要擴建的機場跑道中,共有61條河道要填平。
當時正值嚴冬,次年 1月,上海又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大雪,河面被厚厚的冰層所覆蓋,讓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攻堅戰愈加艱難。鐵道兵戰士們不畏寒冷,破冰層、抽河水、清淤泥,整日甚至是整夜站在泥水里施工。
地勢低洼,施工難度大
(點擊看動圖)新建的機場主跑道長3200米、寬60米,且平坦度誤差要控制在2毫米之內。在當時,除了老式混凝土攪拌機和手
提振蕩器 、風鎬、手推車,幾乎沒有任何機械化、電氣化的工具,混凝土澆筑全靠戰士的雙手。為了保證整體平坦度,戰士們把跑道地基分割成一個個邊長3米的“豆腐塊”,用小推車運送混凝土,根據水平儀測定的標高點,配合工具
手工均勻抹平。 為了確保機場按時投入使用,虹橋機場擴建指揮部發出了“奮戰三月”的號召,要求大家全力以赴、攻堅克難。鐵道兵四師
16團土方機械連 發揚敢打硬拼的精神,針對機場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土質松軟、含水量大,又值冬寒春雨季節的特點,采用推土機擠淤泥的施工方法,日夜不停趕工,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被鐵道兵
政治部、司令部授予“紅專機械連”榮譽稱號和錦旗。
在上海舉行通航典禮(點擊看動圖)
1964年4月25日,上海虹橋機場提前交付。29日,巴基斯坦108人的首航代表團訪問我國,中巴正式通航,打開了我國通往歐洲、非洲的大門。半年的時間,鐵道兵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動車通過大瑞鐵路銀江河大橋(點擊看動圖)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回首望,歲月崢嶸,看今朝,初心依舊。
60年后的今天,《鐵道兵志在四方》傳唱不息,一代代鐵建人始終奮戰在國家建設的最前沿,爭當鐵道兵精神的傳承者。
6個月讓上海虹橋從東方飛向世界的這支隊伍,成為了扎根西南
14年、構建中緬新通道的中鐵二十三局一公司前身。
2022年7月22日,大瑞鐵路大保段順利開通運營,徹底結束了云南保山不通火車的歷史
,這條古絲路終于迎來了動車時代的嶄新篇章
,為沿線各族群眾提供了便捷的出行和貨物運輸條件,被當地群眾親切地譽為
“幸福線”。而這背后是數千名建設者長達14年的堅守,
高地熱、高地應力以及高地震烈度
的地質條件,沒有嚇倒他們。在“水深火熱”的考驗下,這支隊伍成功打通了我國第一條穿越橫斷山脈的鐵路,
鑄就了這一時代奇跡。民眾歡呼慶祝鐵路通車(點擊看動圖) 時光流轉,鐵道兵的番號雖已成為歷史,但那份記憶卻從未褪色,建設祖國的初心使命從未更改。“逢山鑿路 遇水架橋”的鐵道兵精神如燈塔長明,閃耀光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鐵建人,繼續書寫新時代的奮斗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