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局建筑時光如梭,十六年光陰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刻下深深的年輪。從初出茅廬、懷揣圖紙滿眼新奇的見習生,到運籌帷幄、獨當一面的中車三期項目經(jīng)理,再到如今第十工程隊總工程師,李建軍走過的每一步,都像他精心澆筑的混凝土一樣,堅實、沉穩(wěn)、經(jīng)得起歲月的檢驗。中鐵三局集團“質量先進個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建安公司“先進工作者”“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這些沉甸甸的榮譽,是他扎根一線、躬身實踐的滾燙注腳。
李建軍,是當之無愧的“一線老兵”。豐富的基層摸爬滾打,將他錘煉成了一把“工程尖刀”,尤其擅長三招“硬功夫”:精準的技術指導、高效的項目管理、強大的組織協(xié)調。這“三板斧”,招招見實效,劈開了無數(shù)工程難題。
謀定后動:現(xiàn)場未動,
“方程”已解 接到新任務,李建軍從不急于沖鋒陷陣,而是先“啃透”文件精神的每一個變量,深思熟慮,反復推演。待胸有成竹時,一份為項目“量體裁衣”的精準方案已然出爐。在建設山西移動樞紐樓中,一道“攔路虎”橫亙眼前——大跨度密肋梁施工,精度要求極高,容不得半點閃失。李建軍化身“技術偵探”,一頭扎進堆積如山的資料文獻,硬是“啃”出了一份《大跨度密肋梁施工質量一次成優(yōu)》的QC成果,實現(xiàn)了大跨度密肋梁一次澆筑成型、表面光潔明亮、質地密實堅固的效果,贏得了滿堂彩。
靠前指揮:戰(zhàn)場前沿,精準
“拆彈” 李建軍的“主戰(zhàn)場”永遠在現(xiàn)場。他堅信“腳底沾泥才能心里有底”,堅持身先士卒,靠前指揮。他像一位經(jīng)驗老道的“工程獵手”,鎖定目標,便有的放矢,精準“拆彈”,牢牢掌握主動權。中鐵三局濱河高層住宅項目,堪稱一場“在流沙上建高樓”的驚險挑戰(zhàn)!地處舊汾河沖擊區(qū),7米深的基坑仿佛隨時可能吞噬一切,周邊建筑近在咫尺,腳下的地質更是“不聽話”的細砂層,稍有不慎,便是災難……無先例可循,壓力如山。李建軍臨危受命,帶領技術團隊開啟了“地質探險”。他們遍訪專家,日夜鉆研細砂層的“古怪脾氣”,終于摸透了灌注樁、水泥攪拌樁的施工精髓,編制《復雜地質條件下深基坑安全與經(jīng)濟施工》技術報告,將周邊建筑的沉降穩(wěn)穩(wěn)控制在10mm以內(nèi),基坑側移更是被牢牢鎖死在15mm以下,使樁基施工安全、順利推進,這個項目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建安公司年度技術創(chuàng)新示范工地。
周周盤點:張弛有度,全員擰成一股繩
管理上,李建軍有他的“鐵律”——雷打不動的每周例會。這不僅是復盤上周得失的“反思會”,更是謀劃下周藍圖的“作戰(zhàn)會”,確保團隊方向清晰,步調一致。他深諳“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善于點燃每個人的熱情,將團隊擰成一股無堅不摧的鋼繩。在擔任中車國際廣場三期項目經(jīng)理時,協(xié)調的工種多如繁星,環(huán)保壓力更是重如泰山。李建軍帶領技術骨干們扎根現(xiàn)場,化身“環(huán)保衛(wèi)士”,主動出擊對接政府職能部門,反復研討降塵妙招,精細管理土方外運,最大限度降低車輛帶泥上路的風險。同時,他定期召開“成本核算會”,讓商務算量人員與經(jīng)驗豐富的工程技術骨干無縫對接,查漏補缺,精打細算。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硬是“摳”出了376份合同外簽證資料,成功調增鋁膜板費用197萬元。最終,該項目榮獲“太原市安全生產(chǎn)標準化項目”和“山西省優(yōu)質工程獎”。
干一行,愛一行,是刻進骨子里的赤誠;鉆一行,精一行,是淬火成鋼的硬核擔當。李建軍將根深深扎進基層的沃土,將心血傾注于鋼筋水泥的脈絡。他手中的測繪筆,勾勒的不僅是建筑的輪廓,更是城市生長的藍圖;他腳下堅實的混凝土,托舉的不僅是高樓廣廈,更是萬家燈火的夢想。他以匠心為燈,以實干為筆,在平凡卻滾燙的崗位上,一筆一畫,點亮了城市的萬家燈火。
供 稿:第十工程隊編 輯: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