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二局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2013年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來到北京地鐵8號線南鑼鼓巷站施工現場,看望和慰問春節期間堅守一線的中國鐵建員工。當他聽到中國鐵建的前身是鐵道兵時,總書記滿含深情地說:“鐵道兵是一支能干的隊伍,對祖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總書記的贊許,跨越時空界限,既是對昔日的鐵道兵、今天的中國鐵建為祖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高度贊譽,也是對這支隊伍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偉大的精神血脈的充分認可。
70多年來,這支英雄的隊伍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始終不忘初心、接續奮斗,一代又一代鐵道兵和中國鐵建人牢記使命、薪火相傳,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新中國建設以及新時代的征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偉大實踐鑄就偉大精神。70多年來,在書寫傳奇的奮斗中,鐵道兵和中國鐵建人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踐行著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同時也鑄就了以偉大鐵道兵精神為源頭的中國鐵建精神,彰顯了鐵道兵和鐵建人鮮明政治品格和獨特精神魅力。
歷史是精神的展開,精神是歷史的升華。 不斷從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汲取養分的鐵道兵精神,如同一粒種子,經歷了血雨腥風、艱難困苦的洗禮之后,最后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展開70多年氣勢磅礴的畫卷,從“野戰軍打到哪里,就把鐵路修到哪里”,到筑就“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再到被譽為“鐵道建設突擊隊”……鐵道兵精神從歷史深處走來,源遠流長。她是鐵道兵和中國鐵建人的紅色根脈,深深熔鑄著這支隊伍的政治信仰,鑄就了這支隊伍的文化自信。她不僅是鐵道兵和中國鐵建人獨有的標簽,更成為社會廣泛共享、共知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鐵道兵成立30周年葉劍英為鐵道兵題詞
1978年7月4日,葉劍英元帥為成立30周年的鐵道兵題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自此,“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成為鐵道兵精神的高度概括。
2021年9月23日,中國鐵建召開新時代中國鐵建文化與品牌發布會,正式將“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確定為新時代中國鐵建企業精神,將“聽黨指揮,人民至上;令行禁止,敢打必勝;以苦為榮,勇爭一流”確定為其核心內涵。
“聽黨指揮、人民至上”是鐵道兵的政治本色。為了祖國和人民的需要,黨指向哪里,鐵道兵就奔向哪里,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哪里需要哪里去,哪有困難哪安家。
鞍馬猶未歇,戰鼓又催征。
剛剛從朝鮮戰場走下來的鐵道兵,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轉戰大江南北,服務經濟建設。1954年至1983年間,鐵道兵走小路、修大路、穿戈壁、駐荒原,先后擔負黎湛、鷹廈、成昆、嫩林、襄渝、青藏、南疆等52條鐵路干支線和北京地鐵等一大批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鐵路和地鐵建設任務,共建成鐵路12590公里,占全國新建鐵路的近三分之一。
青藏鐵路 千年大計雄安新區橫空出世。中國鐵建心懷國之大者,在央企中率先設立工作組,第一家進駐實體公司、承接勞務輸出,喜獲“雄安第一標”,投身京雄高鐵建設,為國分憂、為民服務。
“令行禁止,敢打必勝”是鐵道兵的制勝法寶。紀律如鐵、政令暢通,是鐵道兵的優良傳統;百折不撓、志在必得,是鐵道兵的鮮明特征。
為打勝每一場戰斗,為完成每一項任務,為攻克每一個難關,鐵道兵不畏艱險、不懼犧牲,誓把紅旗插上高地。兵改工之前,共有8314名鐵道兵將士為國捐軀,其中在國內鐵路建設中犧牲的有6615人,是和平時期犧牲最多的一支部隊。鐵的信仰、鐵的紀律、鐵的作風、鐵的擔當,造就了
無堅不摧、讓黨和人民信賴的鋼鐵隊伍。
“以苦為榮、勇爭一流”
是鐵道兵的鮮明品格。不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鐵道兵不畏難、不服輸,時時爭先進,處處爭一流。“離別了天山千里雪,但見那東海萬頃浪”,他們肩扛一頂帳篷,手牽兩根鋼軌,唱著《鐵道兵志在四方》,不停地向著險山惡水、戈壁荒灘、高原冰川挺進,向著沒有路的地方挺進,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司參建的阿爾及利東西高速公路
伴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強音號角,一批又一批鐵建“國際人”背起行囊,遠渡重洋,風雨兼程,接續奮斗,以“中國方案”破解建造難題,以“中國速度”融入文明互鑒,以“走出去”的熾熱理想與“闖下去”的堅韌孤勇,在異國土地留下激情滾燙的烙印,先后承建了一大批重要海外工程,始終詮釋著“為祖國爭光、為企業創譽”的使命與擔當!
從冀魯平原的槍聲到祖國隧道的轟鳴,炙熱的紅色基因在鋼軌間奔涌——逢山鑿路,是刻入血脈的信仰;遇水架橋,是永續創新求變的火種。這支鐵軍以工程為史,以山河為證,在每一道焊花中賡續著“為國筑脊”的赤子初心。從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鋼鐵運輸線,到改革開放浪潮中的海外拓荒者,紅色血脈始終奔涌不息。
來源:中國鐵建策劃:黨委工作部編輯:孫 琪審核:馮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