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四局斬獲國際大獎登上《求是》雜志、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新華全媒頭條等中央級主流媒體
連日來大盾構品牌持續耀目國內外舞臺的聚光燈下
↓↓↓北京東六環工程榮獲2025年IRF國際道路獎(IRF Awards)
日前,2025年IRF國際道路獎(IRF Awards)頒獎儀式在希臘雅典舉辦,由共同申報的“穿越城市核心區北京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成為IRF國際道路獎“城市道路與出行類”獎項唯一獲獎項目。
IRF國際道路獎由國際道路聯合會(IRF)發起,旨在表彰道路交通領域取得卓越成果的項目、倡議和技術,推動道路交通領域的創新、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獎項設置涵蓋道路安全、交通管理與智能交通系統、城市道路與出行、橋梁和隧道等14個類別,面向全球交通行業征集申報,
每個單項獎每年僅授予一個項目
,2025年收到來自30多個國家的百余項申請。
東六環改造工程是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市重點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城市副中心,由參建的約7.4公里長的盾構隧道是全線控制性工程,
是我國已建成最長盾構高速公路隧道。
工程于2025年4月20日通車,目前累計通行車輛已超250萬輛。
該工程具有場景可復制和技術可復制性。地上高線公園與地下交通走廊的集約復合利用模式,實現縫合城市肌理的理念,為全球解決交通對城市肌理割裂的問題提供參考范本。項目隧道段采用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建造技術、隧道“氣、土、聲”低影響建造技術、隧道綜合立體疏散救援技術,為解決類似地下工程的痛點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海太長江隧道“江海號”盾構機
登上《求是》雜志 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雜志發表文章《增強內需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作用》。文章配圖選用了“我國最長公路水下盾構隧道——海太長江隧道正式開掘”圖片,并登上求是網首頁推薦。
2025年4月9日,在長江入海口的江蘇南通海門,我國自主研制、最大開挖直徑達16.64米的“江海號”盾構機緩緩啟動,新“萬里長江第一隧”、我國最長公路水下盾構隧道海太長江隧道正式開掘。
圖為當日拍攝的“江海號”盾構機內部。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作為國產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又一極具代表性、先進性的裝備——“江海號”盾構機,搭載了常壓刀盤、主驅動在線監測系統、HSP超前地質探測預報、第四代同步雙液注漿等多項國內領先技術,當前正在目前世界最長公路水下盾構隧道——海太長江隧道建設現場接受檢驗,已經突破千米大關,正穩步推進,主機運行狀態良好,管片拼裝質量受控,即將正式進入長江穿越。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介紹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建設情況
7月1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文章《
穩中向好,中國經濟韌性強》。文中指出,
今年上半年,生產、需求穩步增長,就業、物價總體平穩,這份來之不易、含金量高的發展成績單,為完成全年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文章提到,承建的濟南
黃崗路穿黃隧道開挖直徑
17.5米,是全球在建水下盾構隧道的最大直徑。6月22日,“山河號”盾構機平穩穿越黃河南岸大堤,完成黃河段掘進任務。
總投資74.09億元的黃崗路穿黃隧道打通后,聯通山東濟南主城區與起步區,助力城市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
新華社新華全媒頭條聚焦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建設
7月24日,新華社權威專欄——
新華全媒頭條發布文章《坦途貫海岱 大道氣象新——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建設觀察》。文中指出,山東
以全國首個部省共建交通強國省域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全面實施交通強省戰略,正書寫交通發展新篇章。
文章選用承建的世界最大直徑水下盾構隧道工程——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施工場景。
目前,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
“山河號”已平穩穿越一級水源保護地沉砂池、黃河兩岸大堤等多個風險源,掘進突破3000米,進入“加速沖刺”貫通階段,期間創造了月進尺426米的17米級盾構掘進的世界紀錄。
以國際大獎為證以央媒聚焦為聲大盾構品牌效應持續凸顯
獲得長期深耕大盾構領域
引領行業發展的權威認可責任編輯:林 鳳
內容來源:大盾構公司
出品單位:融媒體中心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