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看看,我拍的長江‘微笑天使’。”7月的武漢驕陽似火,在二航局雙柳長江大橋百米高空的貓道上,項目總工程師陳誠向工友們展示剛拍到的江豚視頻。
雙柳長江大橋主跨1430米、寬50.5米,是目前長江上最寬的鋼箱梁懸索橋。那天,陳誠正在貓道上巡視鋼箱梁架設情況,忽然發現百米之下的江面泛起一片異樣水波。直覺告訴他,那不是普通江浪,很有可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江豚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平日里極少出現在大型工程建設附近。他當即掏出手機,拍下了這珍貴一幕:6頭江豚在尚未合龍的大橋下自由躍動,嬉戲暢游。
陳誠第一時間把視頻發給妻子,心里惦記著兒子陳楷文。幾天前,8歲的他正在籌備學校的生態環保演講。陳誠在雙柳長江大橋工地駐守兩年多,每次和家人視頻通話,除了剛澆筑的橋墩、架設中的鋼箱梁,總會給兒子講江豚的保護故事:“整個長江的江豚僅存1200多頭,想見一面得靠緣分。它們就像長江的‘健康檢測儀’,只有水干凈、魚蝦夠多,才能活下去。”
耳濡目染之下,陳楷文毫不猶豫選了“保護江豚”作為演講主題。可籌備過程中缺少實拍畫面,總覺得有些遺憾。如今,江豚終于“游”進了爸爸的鏡頭。陳楷文自豪地跟同學說:“它們就在我爸爸建大橋的水域!”
自2022年開工建設以來,項目團隊攻克了許多“不可能”:主塔樁基提前3個多月建成,213米主塔僅用1年就實現封頂,整體工期較預期提前近半年。但在陳誠眼中,這座橋承載的遠不止“速度和效率”。
大橋下游約2公里的江灣,是武漢江豚出沒最頻繁的“江豚灣”,可即便是這里,能見到它們的身影也屬難得。正因為知道江豚的脆弱,項目將江豚海報掛在1700多米長的貓道上,“你的微笑我來守護”也成了所有工友的默契。
為讓江豚“安心”,項目橋址選線特意避開長江中游物種“生物基因庫”漲渡湖濕地,多繞出1公里;主橋采用“一跨過江”設計,橋墩全部落在陸地上,避免破壞江豚棲息地或阻斷其活動路線;棧橋搶在枯水期架設,最大程度縮小涉江施工范圍;借助二航局自主研發的一體化智能筑塔機實現全封閉式施工,降低施工噪音……這份守護,是建設者質樸的情懷與擔當。
而這份心,更藏在施工的細枝末節里。一次邊跨作業時,液壓千斤頂出現輕微漏油。此后,他們在貓道上布設了40多團吸油棉和油桶,還加密了設備巡檢頻次。工地文化也在悄然改變:新工友進場,除了接受安全教育,還要走進“環保大課堂”,學習守護江域生態。
2025年是《長江保護法》實施四周年,項目組織“藍馬甲”走訪當地村民與漁民,科普江豚保護知識;先后5次參與協助巡護、清理江灘,及時制止非法捕撈、排污等行為。法律的實施為江域生態鋪就了底色,為江豚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口糧”和家園;而建設者的悉心呵護,讓大橋與江豚一同“生長”,讓江域留住了原始的模樣。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表示,江豚原只有五六頭,如今大橋附近水域棲息的江豚已約20頭。
陳誠低頭劃著手機里的視頻,江豚躍起的水花還在屏幕上閃動,他抬頭望向江面,風里帶著江水的潮氣。“下次兒子來工地,說不定能親眼見見它們。”他喃喃道。
來源交通建設報二航局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金管家”激活“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