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三公司今天讓我們跟著筑港人北戰徐州
重尋一段艱苦奮斗的崢嶸歲月
1958年,國家決定打通京杭運河蘇北段,修建江蘇省邳縣、雙樓、徐州3個煤港。承擔湛江商港第一期建設任務的第一工程局完成任務后撤銷,一批職工奉命離開廣東湛江北上江蘇徐州,承擔港口建設任務。
(徐州)筑港工程局成立后,邊調集力量,邊組織開工,喊出“大搞快速施工,大搞技術革命,重點突出,點面結合”的口號。
初到徐州,實際擁有的技術骨干和生產勞動力與工程需要相差甚遠,筑港工程局從山東、江蘇兩省招收新工人。新工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甚是艱巨,為了盡快使新工人“適應環境,認清形勢,提高思想,服從分配”,在分配工作崗位之前先集中培訓7至10天,講港口建設發展形勢,講筑港隊伍南征北戰、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
分配工作后,各單位分工種舉辦技術培訓,各工地(廠)成立業余學校,組織新老職工參加從掃盲到大專的業余文化學習。大批新工人政治覺悟和技術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愉快服從分配,很快掌握了生產技術,不少人后來成了筑港戰線上的骨干。
徐州港一期工程 筑港工程局提倡依靠群眾的智慧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發動群眾提合理化建議,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1959年5月,局成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各隊、廠成立基層科學委員會。結合施工生產中隨時出現的難題,成立專題研究小組,開展技術“雙革”活動。工程隊每周有一次“技術革新活動日”,港機廠則定期印發《合理化建議課題》小報公布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職工群眾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群策群力完成施工生產計劃。
當時生活條件艱苦,居住環境簡陋,再加上國家經濟困難,主副食供應標準有所降低。筑港工程局黨委要求全局各級組織關心群眾生活,立即組織了以工會和人事科為主要力量的生活委員會,既要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也要通過認真調查,從客觀實際出發,扎實解決問題。廣大職工和家屬也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將筑港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傳統發揚光大。
來源:中交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