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一局八公司從長江之畔到荊楚大地,“90后”測量隊長杜運龍用雙腳丈量祖國山河,以數據構筑工程脊梁,在密密麻麻的測量點之間,踏踏實實交出了自己的青春答卷。
“踏遍山野”的“爭先隊長”
2022年,30歲的杜運龍來到襄荊鐵路項目,擔任測量隊長一職。面對被茂密植被覆蓋的山地、陡坎,他帶著3名測量隊員,背著儀器、繩索,揮舞著鐮刀進場,硬是在兩周里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標段內30千米線路的紅線復測工作,給高鐵開工搶出了時間。
▲工作中的杜運龍 烏家凹特大橋是襄荊鐵路的首個架梁工點,從前期的準備,到過程中的操作,再到最后的復核檢驗,杜運龍絲毫不敢大意。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他與測量隊員一道,對沿線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等進行全面勘測,多次實地放樣、反復進行核算,用2天時間趕制出一份詳細的地形測繪報告,為后續架梁施工筑牢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轉體施工是襄荊高鐵跨浩吉鐵路特大橋卡控重點,杜運龍帶領測量隊員們連續18天駐守現場,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對不同溫度下的梁體姿態、位置、走線方向進行復測觀察,并通過電腦模擬分析,找到最佳的轉體速度和角度。轉體當天,當總重1.2萬噸的橋體在空中完美對接,監控屏顯示誤差僅有2.8毫米時——杜運龍懸著的心終于放下。
▲工作中的杜運龍 在襄荊鐵路的三年里,無論是業主、總包、監理單位組織的一月一次的專項檢測,還是其他各種突擊檢查,他帶領的項目測量團隊,每次評比都是“第一名”,他們的放樣記錄、內業資料還被作為“標準”在全線檢查中參考使用。當有人問他“咋總是第一名?”時,他笑道:“測量這活兒,多跑一步路,數據就實一分;多算一遍數,心里就穩一分。”
“零錯誤”的“精細把關人”
“每一毫米的偏差,都是對安全的拷問!”杜運龍常常告誡徒弟:“測量是高鐵施工的‘眼睛’,每一個環節都關乎整個工程的成敗,容不得半點馬虎!”
為了保證路基沉降觀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他自發研制出一種沉降觀測保護裝置,不僅有效地解決了路基填筑過程中沉降觀測板不易保護的問題,大大提高了觀測的精度,還得到了業主單位的高度肯定,在全線推廣應用。
為了提高坐標計算精度,杜運龍創新性地提出了“四復核三校準”工作法,確保標段內全部結構物坐標計算“零錯誤”。在襄荊工作的兩年多時間里,為了指導規范作業,他下發了20余份現場施工測量指導書,要求測量人員“凡放樣必交底,凡交底必清楚”。
▲工作中的杜運龍 即使面對大量的圖紙復核這一“苦差事”,杜運龍也沒有絲毫松懈,而是沉下心來逐頁比對、逐點驗算,讓每份經過他驗證的圖紙成為保障工程質量的“安全符”。在復核CPⅢ控制網點立柱標高時,根據以往經驗,杜運龍大膽判斷“1米的高度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尤其是既有線附近的立柱。”通過查閱相關規范和文件,杜運龍證實了自己的懷疑——在相鄰既有線附近,如果立柱高度沒有超過軌頂,測量時就會出現遮擋,或者需要俯視測量,但后者又會降低測量精度,進而影響到無砟軌道線型。帶著文件和現場的實測數據,杜運龍找到有關部門,最終,總包單位將全線相鄰既有線的CPⅢ控制網立柱標高全部提高至1.2米。
復核中,杜運龍還發現了承臺、墩身及邊坡標注等十幾處錯誤,他的細心和認真得到總包、業主等單位的高度認可,“杜運龍核過了嗎?”成為以后方案提交前的必問環節。
“現場就是課堂”的“好師傅”
“測量隊不僅是技術團隊,更是責任共同體。”在杜運龍心里,帶好隊伍、教出徒弟和測準數據同樣重要。他總說,一個人本事再大也干不完所有的活,只有大家都練出硬功夫,測量隊才能頂起大梁。
襄荊高鐵建設高峰期,測量組就有近20名“90后”“00后”小伙子,其中有一半還是新入職的大學生。杜運龍深知“數量和質量匹配才能發揮最大作用”,為了讓新人早點上手,起初,他每周都要開展一次室內教學,但效果并不理想。“室內講十遍,不如現場做一遍。”杜運龍果斷轉變思路,將課堂搬到工地現場,手把手帶著分組實操,誰錯了,就當場演示怎么改,誰有進步,就拿著數據在隊里夸……這種“帶著干、盯著練”的法子,不僅讓大家的學習積極性更高,團隊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在他的悉心培養下,8名大學生半年后就能獨當一面,4名技術員在兩年后就被派往新項目挑大梁。
▲杜運龍現場指導測量人員
“師父總說‘儀器會騙人,但基本功不會’。”徒弟王金龍回憶起杜運龍的指導,充滿感激,“有一次,師父要求我們手算驗證全站儀數據,直到小數點后四位完全一致才肯罷休。打那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基本功的重要性!”
目前,襄荊鐵路項目的聯調聯試工作已經結束,杜運龍則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對項目的測量技術工作進行全面總結,他希望這份帶有實際案例的總結報告,能對公司其他項目有所幫助,“降低測量人員‘走彎路’的成本”。
▲杜運龍 11年間,杜運龍走過了寒來暑往,走過了許多地方,那些走過的路、測過的數據,最終都變成了腳下延伸的鐵軌,載著人奔向遠方,也載著一代代工程人的堅守,扎進了祖國的山河里。(通訊員:袁致娟 孟玥)
編 輯 | 孟 玥審 核 | 李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