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局廣州公司城市水環境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命脈,其治理成效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居民福祉。白云改造集群項目通過在水利工程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以及雨污分流改造等方面多措并舉,不斷改善城市水環境、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城市水資源,助力城市水環境長治久清。
水利工程建設:為城市水脈“疏堵煥活”
泥坑涌工程針對河道淤積、排水不暢、水質污染等問題,通過清淤疏浚、拓寬河道、加固堤岸、截污納管等措施,提升防洪能力,改善水體環境。在清理河道的同時還進行了生態護坡、濱水景觀建設。其中倒虹吸工程通過建立地下管道或箱涵結構,實現水流跨障礙高效穿越,減少傳統明渠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增強排水系統的靈活性和可靠性。河道兩側主要采用環保型預制板樁結構,結合植被種植或生態縫隙設計,在穩固岸坡的同時兼顧自然生態功能,改變了整治前灌木雜草叢生的狀況,讓河道更加美觀也更加穩固。
泥坑涌生態板樁護坡 該項目生態修復設計面積為6276平方米,其中園路及鋪裝場地面積3003平方米,綠化面積2568平方米,河涌濕地705平方米。泥坑涌綜合治理工程取得顯著成效,河道水質提升顯著,徹底消除黑臭現象,在確保岸坡穩定的同時實現生態修復,在多次強降雨中實現“零內澇”,周邊居民滿意度提高,成為區域生態治理的典范。
文筆排澇站工程 文筆排澇站改建工程針對舊河涌河堤兩岸雜草叢生、生態環境失衡、河道積淤嚴重的問題,對河道兩岸生態進行恢復。針對河道荒草叢生,河岸幾乎與常水位持平,河底積淤嚴重,暗管排污嚴重、水質極差,且無法滿足廣州市雨季排水和防內澇要求等一系列問題,項目對原河涌兩岸地基進行了加固,抬高兩岸設置堤頂路確保河道兩岸通行條件,并重新填筑邊坡鋪設草皮綠化。經改建后兩岸河堤整齊劃一,水質清澈,道路平順,現已作為街道龍舟訓練基地。
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
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項目優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導向,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老舊小區地面排水改造
其中儒苑小區改造是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典型。針對不透水硬地占比較大、雨水系統不完善、降雨易產生積水隱患的問題,項目通過完善小區道路鋪裝及排水設施,設置下凹式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等設施滯蓄雨水,控制場地內雨水徑流,實現了下沉綠地率40%,透水鋪裝率73.5%,室外可滲透地面率76%,年徑流總量控制率45.3%,有效降低了雨水外排總量,讓小區地面“干濕分離”。
雨污分流改造:為城市水生態“排毒養顏”
針對廣州民營科技園白云工業園內排水系統雨污合流問題,項目部一是鋪設大量污水管道,將污水精準收集并輸送至污水處理設施,實現污水的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二是鋪設草皮,以美化環境、涵養水源;三是建設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污水檢查井、沉砂井等6座設施,進行排水系統的日常維護和管理。通過改造,園區的水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周邊水體污染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系統逐漸恢復生機。同時,改造后的排水系統大大提高了園區應對暴雨等極端天氣的能力,減少了內澇發生的概率,保障了園區企業的正常生產和員工的安全出行。
民營科技園污水管道 針對江村車站生活區排水不暢導致的內澇和污水外溢問題,項目部進行了管網更新及管道清淤。一是通過新建污水管網將單元內污水排入市政管網中;二是通過立管功能分離實現雨污源頭分流;三是合流管雨水化,通過徹底清淤及修復內壁,將合流管接駁口改造為雨水排放通道,有效收集單元污水。改造后的排水系統具備更高承載能力,可應對極端降雨等突發情況,真正實現“污澇同治”。
江村車站樓房管網更新
環鎮北路市政管網工程通過管網改造實現雨污分流,減少污水直排河涌,從源頭改善水體質量。一是新建雨水管與污水管獨立運行,避免混合排放導致的河道黑臭問題,恢復區域河涌水質;二是采用球墨鑄鐵管等新型材料,提升管網耐久性,減少資源浪費;三是通過雨污分流,降低污水處理廠負荷,節約能源消耗。環鎮北路東側沿線新建污水管798米,納污面積達8.7公頃;新建雨水管894米,能夠滿足重現期5年排放需求,有效了緩解環鎮北路水浸現象。
城市水環境是生態命脈,更是民生福祉所系。廣州公司多個老舊小區改造、多個市政管網改造及泥坑涌、文筆排澇站等項目的實施,為城市居民創造了一個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發揮了水資源的綜合效益,助力城市水環境長治久清。
圖文:白云改造集群項目
編輯:劉雨晴審校:趙元亮審核:徐 政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