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局集團7月25日由中鐵十局七公司承建的
鄂西北規模最大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之一
湖北省十堰市66兆瓦屋頂
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正式移交
投用后每年將產出5500萬度清潔電能
相當于節省1.8萬噸標準煤
“屋頂經濟”為實現區域“雙碳”目標
注入了強勁動能十堰市66兆瓦屋面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覆蓋鄖陽區55處工商業建筑屋頂,總裝機容量50兆瓦,采用全額上網與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相結合的模式,可滿足不同用電需求,增強區域能源系統穩定性。
效率標桿:屋頂上的“拼圖秘訣”
項目的工點分布在鄖陽區10余個鄉鎮,最遠距項目辦公地點89公里,材料運輸需穿越山區公路。項目部積極與地方政府、供電部門等相關單位建立聯動機制,提供創新技術方案,高效解決運輸難題,快速推進項目建設。
攻堅小組創新采用網格化施工和流水線管理,每個網格配備物資調度員,實現8萬余塊光伏組件從倉庫到屋頂零損耗轉運。
按屋頂類型將工點劃分為混凝土、彩鋼瓦和新建結構3條“生產線”,圍繞資源配置方案、標準化施工流程、關鍵工序質控要點等,建立起全鏈條的標準化作業程序,有效提升施工效率,減少重復協調成本,達成質量與進度雙保障目標。
采用模塊化預制集成技術,預制好的組件運送至現場,只需要像拼拼圖一樣將組件拼裝起來即可,有效解決一二次設備分散安裝難題,較傳統安裝方式效率提升30%,一次驗收合格率達100%,并僅用15天完成高壓設備調試,創下區域同類工程效率標桿。
生態賬本:光伏板的“綠色貢獻”
項目全容量并網后,年均可輸送清潔電能超5500萬度,減排二氧化碳5.5萬噸,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8萬噸,約30萬棵成年喬木的固碳量,為鄖陽區工商業企業提供穩定綠色電力保障。
此外,屋頂空間集約利用,不占用地面生產空間,既保持原有工業生產,又新增電力收益,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生產”的立體發展模式,帶動區域能源結構優化升級,成為鄂西北新能源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示范樣板。
在南化水廠園區,項目部創新構建“光伏+地熱”雙能協同智慧供能體系,通過屋頂光伏與水源熱泵系統聯動,結合AI監測動態調控,形成智慧微電網。該系統供暖制冷可節能40%,年發電167萬度、減排二氧化碳1434噸,締造鄖陽區首個 “負碳園區”,加速區域 “雙碳” 目標達成。
作為十堰市鄖陽區重點綠色能源項目,該工程建成投用標志著鄖陽區分布式光伏開發邁入規模化、集約化新階段,為區域能源結構優化與生態效益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來源:七公司圖文:袁 寧 左曉冬 編輯:胡 浩責編:朱紀鋒主辦:中鐵十局黨委宣傳部(企業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