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十三局集團在中鐵二十三局三公司榮譽室的墻上,一面褪色卻依然鮮紅的錦旗靜靜懸掛在墻上,“大禾山隧道尖刀連”八個鎏金大字在聚光燈下閃耀著奪目光芒。這面由鐵道兵黨委授予的錦旗,見證了1955年鷹廈鐵路咽喉工程大禾山隧道中,那場以血肉挑戰花崗巖的傳奇。
▲“大禾山隧道尖刀連”錦旗
1955年的福建武夷山區,硝煙雖已散去,但臺海局勢依舊劍拔弩張。全長1460米的大禾山隧道,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橫亙在鷹廈鐵路咽喉處。清一色的F20級花崗巖堅硬如鐵,風槍打在巖壁上濺起的火星,仿佛是大自然對人類極限的挑釁。鐵道兵五師二十三團一營一連的戰士們,就在這樣的絕境中立下鋼鐵誓言:“山大沒有決心大,石堅沒有意志堅!”
▲一連戰士趟著水走向掌子面
按計劃規定,隧道的掘進速度是日進2.4米,但開頭日進度不到1米。連長尹尚龍,這位三五九旅的老炮手,日夜泡在掌子面,寢食難安。當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將軍踏著泥濘突然出現,從風槍手手中接過劇烈跳動的風槍時,歷史性的一刻誕生了。將軍的肩頭被震得紅腫,粉塵染白了他的眉發,他卻與副司令員郭維成展開了一場“風槍競賽”。
▲用電瓶車拉裝滿石碴的斗車
“司令員親自扛風槍,咱們還不加油?”尹尚龍一聲呼喊,洞內“加油”聲如雷貫耳。將軍們帶來的不僅是鼓舞——通風管被火速架設,黃豆、雞蛋、奶粉迅速補給到戰士碗中。尹尚龍更將戰場炮術化為工程智慧,摸索出“連環爆破法”,日進尺從5.6米飆升到19.5米,創下全兵種紀錄。
▲一營一連立功人員合影留念
235個日夜的生死鏖戰,他們以提前118天的奇跡貫通隧道。當第一列火車汽笛長鳴穿越隧道時,“雙手磨出千層繭,汗水沖開萬重山”的歌聲響徹云霄。鐵道兵黨委授旗“隧道攻堅老虎團”,一連更贏得“尖刀連”殊榮——錦旗上的尖刀,正是刺破萬難的精神圖騰。
▲雅西高速干海子特大橋
時光流轉,錦旗上的硝煙味漸漸淡去,但鐵道兵精神卻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在寶成鐵路二線熊家河隧道施工現場,“尖刀連”的后代們面對電氣化鐵路施工的重重險阻,發明 “鋪軌機+平板車+龍門吊”組合,將鋪軌效率提升三倍,創造單口月成洞112米的紀錄。在向莆鐵路青云山隧道,他們攻克復雜巖溶地質難題,刷新國內雙線鐵路隧道最長紀錄;在雅西高速干海子特大橋,他們用鋼管混凝土桁架結構讓大橋在安寧河地震斷裂帶上穩如泰山,創下四項“世界第一”紀錄,成為打破“蜀道難”的一張靚麗名片。巴中恩陽義陽大橋、成昆復線金沙江大橋……面對一項項難題挑戰,他們依然像當年攻克大禾山一樣勇往直前。從天山腳下的奎先隧道到橫斷山脈的云端天路,從抗震救災的前線到祖國大江南北的建設現場,新一代鐵建人正用行動續寫著“老虎團”“尖刀連”的傳奇。
▲鐵道兵二十三團擔負施工的大禾山隧道
七十年風雨兼程,七十年精神永恒。大禾山隧道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尖刀連”的旗幟永遠飄揚在鐵建人的血脈里。當新時代的工程人仰望這面旗幟,風槍的突突聲猶在耳畔。它提醒我們:最硬的巖石,終將臣服于最堅韌的意志。當旗穗再次被風揚起,它像當年導坑里的風槍口,像今天掘進臺車上的鉆臂,也像未來伸向遠方的鋼軌,呼嘯著,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