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此篇在7月21日第1463期
《筑港報》2版刊登 七月盛夏,華中地區進入雨季,幾場暴雨過后,城交公司參建的沿黃高速邊坡上綠意盎然,仿佛披上了"綠色鎧甲”。業主單位負責人踩著沒腳踝的草甸,望著眼前的新綠贊嘆:“十幾年沒做成的事兒,竟然被你們實現了!”
作為公司進軍河南基建市場的“名片工程”,高速公路的施工質量和觀感,代表著企業形象。開工伊始,項目團隊就立下了“通車后5年不跳車,10年不上養護專項,20年不大修”的軍令狀。但當地的沙土像調皮的孩子,遇水就溜,傳統邊坡防護效果甚微,打造一條生態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土方填筑一米高過一米,也成了壓在項目執行經理李慶洲心頭的大山。“蘭考這沙土地,遇水就潰,邊坡防護做不好,兩個雨季過去,600多萬方土還保得住嗎?”辦公室里,李慶洲扶著額頭自言自語,手邊放著厚厚一摞水文資料和其他高速施工邊坡被雨水沖毀的案例。
班子會上,李慶洲提出了想法:“我們現在就在邊坡上種草,雨季到來草長出來就能穩固沙土。”“不太現實,上面填土落下來,草苗不就被活埋了?”激烈討論中,項目經理關永康盯著窗外裸露的路基,思索著李慶洲的提議。按照施工慣例,要先完成土方填筑,再進行植草防護。由于當地政府要求零耕地取土,土方資源是項目團隊通過多方協調“找”與多方共贏“換”相結合的辦法,利用城建棄土,參與溝渠治理、修建水庫等多種途徑籌措而來的。“七下八上”的汛期眨眼就到,項目團隊的寶貴土方極有可能被雨水沖刷,造成嚴重損失。關永康輕咳一聲,做出了決定:“組建突擊隊,土方填筑和植草防護同步做,全力以赴迎雨季!”
“護坡突擊隊”迅速組建,李慶洲帶領團隊一頭扎進了試驗段。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僅是選用種子便難住了這群“門外漢”。蘭考的沙土保土差,一般的種子撒下去要么被沖走,要么缺水干癟。突擊隊員兵分幾路翻遍蘭考縣志,試了二十多種植物,才挑出波斯菊、高羊茅和紫花苜蓿三樣“硬通貨”。
為了讓種子穩穩扎根沙土,項目團隊在路基底層鋪設植物纖維毯,穩固表層土,同時按比例混播草種——每平方米16克波斯菊、6克高羊茅、3克紫花苜蓿,這樣生長出來的草木高低錯落,形成了嚴密的防護網。
很快,試驗段邊坡冒出了嫩芽,上層填筑的土方施工也推進至此,若是按照原計劃填筑,這些嫩芽都會被土方掩埋,突擊隊連日來的努力將功虧一簣。協調會上,有人靈機一動:“農民種莊稼會筑擋水捻,咱們能不能搞個擋土捻?防止綠芽被埋?”第二天,一道道高30厘米的小土埂沿著邊坡修了起來,如城墻般護住了新芽。
接下來的日子里,突擊隊員搶抓一切時間:填土的隊伍撤了,綠化隊就帶著灑水車進場,草被有所松動,便第一時間修補。在大伙兒的悉心照料下,邊坡上的“綠色鎧甲”越來越厚實,李慶洲的心也越來越踏實。
如期而至的四場暴雨成了最好的檢驗。雨停后,突擊隊員們立即跑到邊坡察看——草毯下的土絲毫未減,新長的草根像無數只小手緊緊抓住沙土,往常混著泥沙的濁流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涓涓細流。在觀摩會上,有人扒開草皮,指著盤根錯節的根系驚嘆:“這哪是種草,分明是給邊坡織了件鋼筋網!”
如今,這種“邊建邊綠”的法子在河南多條高速項目推廣。站在高速邊坡上, 看著隨風搖曳的波斯菊, 李慶洲倍感自豪,“建設一條路,守護一方綠”,一航人以赤子之心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再次貢獻了一航智慧和一航方案。
供 稿 |
武曉博 楊 英
一審一校 | 齊 安
二審二校 | 孫 欣
三審三校 | 劉永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