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現在的小島灣真好看!”中交路建青島小島灣項目經理劉曉龍看著航拍器感慨道。畫面中,幽藍暮色漫過修復后的海岸帶,水面漾著粼粼波光,新植的堿蓬草與錯落的礁石勾勒出柔和曲線,濱海步行道的燈帶如流星墜入海面。
然而,這里的沿岸灘涂曾布滿廢棄漁網與垃圾,幾乎看不到魚蝦蹤跡。2022年7月,中交路建小島灣海岸帶綜合整治工程團隊正式進場。該項目是國家藍灣整治行動項目和青島市重點工程,整治修復總長度約6.2公里,總面積約88公頃。當時,小島灣面臨雙重困境:匯入灣區的盤龍河、于家溝河因混凝土硬化護岸致使潮間帶濕地縮減42%;養殖侵占導致小島灣自然岸線比例降至35%,小島灣的生態活力幾近喪失。
“混凝土干砌石護岸太硬,直接把入海口的河道封住了。”劉曉龍指著監測數據眉頭緊鎖。為解決河道阻斷、水土無法自然交換的難題,劉曉龍查閱了大量關于河道生態修復、護岸材料耐腐蝕性以及潮汐區域工程案例資料,最終鎖定了“鍍高爾凡合金格賓石籠”技術。這種柔性石籠,能實現水土自由滲透,其鋼絲表面鍍有鋁合金和稀土,抗腐蝕能力是普通鍍鋅材料的3倍,使用壽命可達50年,能完全適應海邊高鹽、潮汐交替的特殊環境。
隨后,首段100米試驗段成功落地。項目團隊用鍍高爾凡低碳鋼絲編織網籠,網籠蓋板上的網孔特意設計成2種大小,8厘米和15厘米交替排列,這樣的設計方便青蛙、螃蟹等小動物來回活動。網籠內部填充硬石頭當骨架,以穩固岸坡;外部則鋪設10到15厘米混有草籽的腐殖土,既能讓岸坡更加牢固,又能種出花草修復生態,還能助力固碳,可謂一舉多得。
試驗取得成功后,項目開始推廣使用8300余個格賓石籠護岸,整治河道達3340米。2023年6月監測顯示,石籠內淤泥有機質含量提升至5.5%,田螺與小魚群開始出現,碳排放較傳統混凝土護岸工藝減少1200噸,河岸生物種類增加30%。
此外,小島灣整治區域內,48公頃的養殖池塘曾像補丁一樣割裂了潮間帶生態。長期投喂餌料導致灘涂發黑,每年向海洋排放2.3萬噸養殖廢水,相當于每天傾倒50噸化肥入海。項目團隊在完成讓養殖戶退出養殖后,面臨更艱巨的挑戰:讓這片灘涂重新擁有自我凈化、滋養生物的能力。
項目技術團隊聯合水利和海岸工程專家組成攻堅組,歷時3個月,開展了23次實地勘測,采集了127組底泥樣本進行成分分析。經過5版方案的優化,形成了“分層清淤+高壓沖洗”工藝:先利用三維聲吶精準掃描淤積層分布,機械清除上層0.5米至3.5米的淤泥,再用高壓水沖洗剝離底部0.5米的粘性淤泥層。該工藝成功清除33.9萬立方米的淤積層,最大限度保留了生態基底功能。
監測數據顯示,退養區域的底棲生物多樣性恢復周期縮短約6個月,水質透明度提升約0.8米,梭子蟹、沙蠶等生物重新繁衍,形成了新的海洋生物鏈。
2024年,鍍高爾凡合金工藝石籠護岸與三維聲吶精準清淤技術被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納入省級技術標準,東營、威海等5個沿海城市已應用該技術整治28公里的岸線。2025年,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將小島灣北岸作為“潔凈岸帶”計劃的核心示范段,為青島建設國際海洋生態名城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來源交通建設報中交路建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綠色建造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