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北方孩子,定然對“上車餃子下車面”耳熟能詳。那一碗熱氣騰騰的水餃,于離家的孩子而言,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家人無盡牽掛與祝福的深情寄托。
自小,我便在河北衡水那方小村莊里扎根生長。老屋的廚房,似歲月藏著的寶匣,于我記憶深處熠熠生輝,那裊裊炊煙、悠悠飯香,是童年永不褪色的溫暖印記。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每當有人要背起行囊出門打工,案板上定會擺滿形似元寶的餃子。而當游子歸來,第一頓飯必定是一碗熱湯面,上面還臥著一個金黃的荷包蛋。那時的我懵懂無知,不解其中深意,姥姥總是溫柔地瞇起眼睛說:“等你長大了,自然就明白啦?!?
時光飛逝,2022年,我踏上了離家工作的征程,奔赴大連光明路項目部。那一刻,我仿佛突然讀懂了姥姥話語里的深情。
離家的日子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可姥姥總會早早地準備好包餃子的材料。她精心地將面團揉了又揉,直至面團變得筋道十足。茴香豬肉餡里,香油悠悠地散發(fā)著香氣,那是我從小到大最愛的味道。姥姥包餃子時,手法嫻熟而細膩,每一個褶子都被她捏得細密工整,她總說,這樣包出的餃子,才能鎖得住團圓。
“上車餃子”在瓷碗里輕輕浮沉,宛如一尾尾靈動的銀魚,馱著如水的月光。我輕輕咬開那薄如蟬翼的餃子皮,滾燙的汁水瞬間在口中迸發(fā),燙得舌尖熱辣發(fā)麻,可我卻舍不得停下,因為這餃子,是離鄉(xiāng)前最后的溫暖儀式,承載著家人的愛與不舍。
離家的車輛緩緩駛出村口,餃子的香氣漸漸消散在風(fēng)中。司機大哥笑著對我說:“這頓吃的是餃子吧,等你再回家,下車第一頓肯定是面,這可是咱們老家的規(guī)矩,上車餃子下車面?!?
去年寒冬,我踏上了返鄉(xiāng)的歸途。高鐵在暮色中緩緩?fù)??,遠遠地,我就看見院子里的姥姥裹著棗紅色的棉襖,發(fā)間落滿了細雪。走進家門,飯桌上的熱湯面正冒著騰騰白氣,面條在湯里舒展著身姿。我接過碗時,觸到了她手背上縱橫交錯的皺紋,那感覺,就像是摸到了老屋門框上深淺不一的刻痕——那些年我長高的印記,都藏在了她指節(jié)的溝壑里。
姥姥常常對我說:“你走吧,我就不送你了,你回來我也不去接你了,記得來家吃飯?!?
在青海的西成鐵路項目上,忙碌的工作之余,偶爾也會吃到餃子或者面條,當那熟悉的香氣鉆進鼻腔,我的思緒便會不由自主地飄回老家。仿佛又看到姥姥在昏暗卻溫暖的廚房里忙碌的身影,她熟練地揉著面,將滿滿的牽掛都揉進了那柔軟的面團里;又好像看到那熱氣騰騰的餃子和面條被端上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回蕩的那間小小的屋子。
“上車餃子下車面”,這看似簡單的習(xí)俗,實則是農(nóng)耕時代最溫柔的隱喻。餃子如月,溫柔地裹住離人漂泊的孤寂;面條似繩,緊緊地拴住游子歸鄉(xiāng)的腳步。當高鐵穿破晨霧,當飛機劃破云層,那些在案板上被反復(fù)揉搓的面團,在沸水里歡快翻滾的銀絲,始終是刻在血脈里的密碼,用最樸素的麥香,訴說著關(guān)于團圓與牽掛的永恒故事。
素材:西成項目部供稿:高泓瀟編輯:王耀宇校核:修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