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清晨六點,長海試驗基地項目現場還是一片靜謐,安全員于青山的保溫杯里早已泡好了濃茶,準備為一天的工作打起十二分精神。雖然入職才第六個年頭,但同事們都喜歡喊他“老于”。
作為船舶分公司的安全員,老于的工作遠不止于管船,而是“水陸兩棲”——既要看住岸上的聯調實驗廠房、科研輔助樓施工,更要盯緊海上那些正在挖泥、拋石和安裝沉箱的施工船舶。鋼鐵叢林,水陸交錯,船舶和機器的轟鳴聲變成了老于主戰場的BGM,而隱患也就藏在每一個轉角的縫隙間,每一次無視后果的心存僥幸里。
入夏以來,火辣辣的陽光炙烤著安全帽頂,熾熱的空氣里摻雜著混凝土的氣息,又悶又沉。幾個工人正忙著在主體框架柱頂部綁扎鋼筋。見老于來了,便扯扯安全帽,低下頭來,佯裝沒看見。專注的老于沒有理會,探照燈一樣的目光精準掃過臨時通道和安全防護設施等關鍵部位。突然,他腳步一頓:“老李,看看你那安全繩掛哪了?”
原來是工人老李為了圖方便,將安全繩掛鉤隨意地掛在了臨時鋼筋上。老于的聲音雖不大,卻帶著穿透力。他三步并作兩步走過去,嚴肅地說道:“這臨時鋼筋看起來結實,實際根本不管用,要是你這一腳踩空,后果不堪設想!”被點名的老李看了一眼皺著眉頭的于青山,趕緊取下掛鉤,重新掛到頭頂專設的生命線上。雖然行動很誠實,但嘴上卻不服氣地嘟噥著“芝麻綠豆點事,這能有啥危險。”“安全無小事,大家別嫌我啰嗦!”老于見狀一邊念叨一邊掏出隨身攜帶的記事本:“房建主體框架柱作業,需增設明確標識專業生命線錨固點。”
等到施工間隙,老于把房建工人和海上作業班組長召集到會議室,墻上“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投影十分醒目。他清了清嗓子,略帶嚴厲地說道:“施工生產最大的危險是啥?就是那些你以為沒事兒、差不多的小細節!”
“都看看,眼熟不?”一張清晰的照片被老于投在屏幕上,正是上午那個掛錯了地方的安全繩。“咱們今年安全月的主題是查找‘身邊安全隱患’,其實隱患就藏在咱們的僥幸里!”對安全的擔憂,讓老于的聲音都提高了八度。看著身邊的人成了警示典型,會議室里瞬間安靜下來。
“一頂安全帽最大能扛住500公斤的沖擊力,一根安全繩至少能承受113公斤以上重物……”發現安全警示十分奏效,頗有“心機”的老于隨即開始了知識小科普,拎出了一個裝著安全帽、安全繩和救生衣的帆布袋。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這些看似尋常但至關重要的救生物件牢牢吸引,聽得比任何時候都專注認真。
看到這一幕,老于知道,他這套“理論+實踐”的安全秘笈又一次用得恰到好處,比念一百遍文件都管用。“老李,咱這繩以后還掛臨時鋼筋上不?”“不不、不了,這事我還得聽您的。”老李笑著連忙擺手,這一次他是真的服氣了。
素材:船舶分公司供稿:史蔚然編輯:修明霞校核:修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