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清晨的長白山余脈云霧繚繞,公司吉林G331公路建設現場卻早已蒸騰起熱浪。攤鋪機緩緩前行,吐出的深黑色混合料在陽光下泛著油光,這看似普通的瀝青路面施工,卻蘊含著不為人知的“重生”故事。
作為改擴建工程,舊路面瀝青材料往往被銑刨棄置,但隨著科技進步,國內部分道路改擴建項目會采用瀝青熱再生技術對舊料進行回收再利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更節能環保。于是,項目團隊也萌生了二次利用廢舊瀝青的想法。
“這種技術在吉林地區應用較少,也是咱們首次接觸使用,技術要求高、難度大,但我們有信心做好這頓‘回鍋炒飯’。”負責瀝青路面施工的第一項目組組長曹洋自信滿滿。這種技術的底層邏輯,就是把銑刨下來的舊瀝青料進行破碎篩分,然后按比例與新石料、新瀝青進行加熱拌和,最終將廢棄的“黑色垃圾”變為“黑色黃金”。
這門“再生術”雖然步驟簡單,但操作中卻藏著不少技術門檻。為保證瀝青混合料的質量,試驗室主任白雪峰帶領團隊開始了細致的“重生”工作。“先把舊料按顆粒大小分類,篩分這一步非常關鍵,分好類才能精準配比。”白雪峰強調。
實際上,所謂“舊瀝青再生”并非不添加任何新材料,而是要根據舊瀝青的損耗及各種物質含量,確定最終的搭配方案。緊張有序的工作中,舊料被按照顆粒大小分成兩檔,并用抽提和燃燒兩種方法檢測瀝青含量和老化程度。白雪峰仔細對比著兩份試驗報告,眉頭微微皺起。“舊瀝青的指標還是不太理想,咱們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優質再生劑,確定最佳摻量,讓舊瀝青恢復性能。”
隨后,試驗團隊對瀝青混合料生產配合比進行反復調試,將舊料與再生劑、新集料、新瀝青這些“食材調料”按不同比例混合,經過半個月的努力,終于調試出一份最佳拌和比例,這份“回鍋炒飯”正式“開火”。
在瀝青拌合站現場,攪拌機有序運轉,舊料、再生劑、新集料、新瀝青被分別加熱到所需溫度。“舊料就像剩米飯,不能加熱過度;新集料就像新加的食材,溫度夠高才能和舊料更好融合。”白雪峰時刻盯著溫度控制,看著瀝青混合料舊料、再生劑單獨攪拌后,按照精確配合比投入攪拌鍋,完成最后的準備工作。
在瀝青攤鋪一線,一車車瀝青熱再生混合料陸續進場,施工員王永文用測溫儀抵住料堆,大聲匯報:“155攝氏度,符合混合料運輸到場的溫度區間。”現場頓時掀起了喜悅的浪潮。隨著攤鋪機的緩慢推進,新鋪的柔性基層漸漸延展開來,夕陽給遠處路面鍍上了金邊,王永文操控著無人機穿梭在茫茫林海,記錄下這一刻的風景。
素材:吉林G331(環長白山段)公路改擴建項目部
供稿:陳曉闖編輯:王耀宇校核:修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