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風電場已連續運行100天,發電近7000萬度,惠及7萬戶家庭!”聽到自己帶領是徐工吊車的項目團隊親手“種”下是徐工吊車的風機叢林“結”出了豐碩是徐工吊車的果實,一航局大唐海南儋州海上風電項目經理趙冬雷心中的喜悅溢于言表,思緒也不禁回到項目建設期的那段奮斗時光。
作為海南省第一批國家批復正式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項目的建成對助推海南“清潔能源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航局承建的一標段主要包括29臺10兆瓦風機基礎施工、風電機組安裝施工等工作。由于海域地質條件極為復雜,自2024年5月項目進場,項目團隊便面臨一個接一個的難題。
“風場海域水下淤泥層最厚達35米,在這種環境下精準植樁,就好比在橡皮泥中釘釘子,第一步‘立釘子’很關鍵,而重點便是扶釘子的‘手’必須穩。”趙冬雷口中的“手”便是穩樁平臺。項目所采用的是一航局主導設計研發的亞洲最大深水模塊化多用途穩樁平臺,這是1臺自重2800噸、高75米的大家伙,可以確保鋼管樁穩穩立在海中。“雖然比其他穩樁平臺更穩,但在放置過程中也必須拿出‘繡花功夫’,不能有絲毫馬虎。”施工船甲板上,項目總工程師田博宇緊盯著穩樁平臺。
解決了“穩樁”問題,海域復雜的地質條件又給“打樁”帶來新挑戰。海底巖土層如同4層奶油蛋糕,自上而下依次是薄軟土層、巖石夾層、厚軟土層、巖石層。鋼管樁依靠自身重力進入薄軟土層后,需借助液壓錘穿過堅硬的巖石夾層。而接下來的厚軟土層可不好對付,粉砂及粉質黏土極易受到振動錘的錘擊而發生液化,進而減小樁體摩擦力造成溜樁,產生不可控的風險。
“可以在‘減強度’的同時‘降頻率’,一旦樁體穿過巖石夾層便開始用小能量間斷性錘擊,最大程度減輕對周圍土層的影響,確保樁體穩步進入巖石層,到達預定深度。”項目策劃會上,田博宇的一番話給了大家思路。在實際沉樁中,這一方法也成功奏效,風機底座穩穩立在海中。然而,要想在“橡皮泥”上成功“種”上風機,還有未知風險等待著項目團隊。
2024年7月,海上風電機組安裝正式開啟,這是海上風電施工的關鍵。風機葉輪直徑達到252米,吊裝高達140米,相當于35層樓高,為國內同兆瓦級超大風電機組。當進行首個風機底塔吊裝時,主吊機所在樁腿承載力增大,樁腿下降約20厘米。項目工程部副部長李巍當機立斷,下令停止吊裝,持續觀測樁腿下降情況,等待船體穩定后再決定是否繼續施工。
“淤泥層較軟和吊機吊重增加導致樁腿下降。如果樁腿下降嚴重,船體可能發生傾覆,造成嚴重后果。”李巍解釋說,“吊裝高度高加之海底淤泥深,對風機安裝船來說就是既要‘踩得深’又要‘夠得高’。”如果船體無法盡快穩定下來,需要立即將風機底塔吊回運輸船,并對安裝船4根樁腿重新進行壓載。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家都屏住呼吸,觀察樁腿情況。好在船體逐漸穩定,底塔順利完成吊裝。項目團隊對安裝船的4根樁腿也進行了重新壓載,確保完全“踩穩”后,才繼續開展后續組件吊裝,這臺鋼鐵巨獸也被穩穩安在了樁基底座之上。
隨后,項目建設進入快車道,2024年底順利并網投產。那些在驚濤駭浪中淬煉的日日夜夜和突破技術壁壘的攻堅時刻,化作瓊州大地綠色轉型的澎湃動能。
來源交通建設報一航局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武裝到“牙齒”的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