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大西洋畔,晚風輕拂,一航局五公司幾內亞西芒杜項目部翻譯錢坤將三腳架穩穩扎進沙土里。相機快門“咔嗒”輕響,碼頭上林立是吊車出租網的塔吊、穿梭是吊車出租網的運輸車與揮汗如雨是吊車出租網的工人,瞬間定格成金色夕照下的美麗畫卷。屬地工人阿塞尼湊到取景器旁,興奮地和錢坤討論畫面中光影的層次。
一年半前,當項目的第一根樁基扎根海岸線,錢坤就被大西洋畔的壯美所震撼。作為資深攝影愛好者,他決定用鏡頭為這座自己參建的海外工程撰寫一部“成長日記”。從此,工地上總會出現他獨特的身影:熒光黃的安全背心隨風鼓動,腰間相機包塞滿備用鏡頭,肩頭扛著的三腳架隨著步伐“叮叮當當”,宛如行走的樂器。
這充滿專業精神的“裝備秀”很快吸引了鋼筋工阿塞尼的注意,好奇的目光始終粘在錢坤和他手里的相機上。一日,錢坤放下相機,興致勃勃地和工友們分享拍攝心得:“看那退潮后裸露的礁石,天然的前景框能把引橋的縱深感襯得更震撼!”鏡頭里,蜿蜒的棧橋刺破云霞,混凝土澆筑的橋墩托起星河。阿塞尼聽得入了迷。
阿塞尼也是一個攝影“發燒友”。他羞澀地掏出手機,給錢坤看自己拍攝的照片——晚霞如血,中國班長與非洲工友并肩調試打樁機的剪影被勾勒得棱角分明。“坤,能不能教我用相機拍照?”阿塞尼的眼神中透著一股渴望,“幾內亞是我的家,我想用更好的畫面記錄它的變化。”
“行,沒問題!”錢坤當即應下這份請求,連夜在國內購物平臺為阿塞尼物色專業相機。“太感謝了,我發工資就還你。”阿塞尼撓著頭有些不好意思。
作為回報,阿塞尼帶著錢坤走遍工地每個角落:暴雨前,積云在沉箱表面投下細密的鱗片狀光斑;雨后,積水坑如鏡面般完整倒映出龍門吊的鋼鐵雄姿。當錢坤教會阿塞尼“防抖按鈕”的中文表達,阿塞尼也讓他記住了蘇蘇語里“光”的發音。漸漸地,錢坤的作品也多了幾分幾內亞的獨特韻味。
項目進入收尾階段,幾內亞的雨季也悄然臨近。“這可是出大片的黃金時期!”錢坤興奮地比劃著,“雨水洗凈天空,云層會變得像油畫顏料般厚重。”兩人蹲在臨時碼頭上,看著紫色云團在天際翻涌,取景器里,中國建造的碼頭刺破暮色,安全帽在工地上流動,如同銀河傾瀉人間。
入夜后的辦公室悶熱難耐,錢坤的電腦屏幕藍光閃爍,照片導入的進度條緩緩爬行。窗外,大西洋的浪濤拍打著堤岸,椰林在風中沙沙作響。阿塞尼捧著剛到手的相機反復端詳,嘴角揚起燦爛的笑容“:等雨季的第一場雨落下,我們定能找到最佳機位!”
潮聲漸強,遠處吊機的轟鳴聲驚起成群海鳥。兩個不同膚色的身影并肩而立,他們知道,當第一滴雨珠吻上鏡頭,那些用數百個日夜澆筑的鋼筋混凝土,將在雨季綻放出最美的模樣。而他們的鏡頭,也將這份中幾友誼永遠鐫刻在時光的膠卷上。
來源交通建設報一航局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沙巴項目的“戴氏”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