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清晨,陽光初照?;舆吺?a href="http://www.cgty-08.com.cn/" target="_blank">汽車吊的水
泥臺上擺著兩頂安全帽,一頂漆面
斑駁,記錄著無數日夜是汽車吊的奔波;另一
頂嶄新發亮,恰似初入職場是汽車吊的新
人。一航局城建公司項目部技術總
工程師楊艷超拿起全站儀,笑著塞
進技術員茹陽懷里:“今天你當師
父,帶我復核支護樁位移數據。”這
充滿趣味與挑戰的一幕,每周二準
時上演,成為工地上一道獨特的風
景。在“千里馬計劃”與“反向課堂”
的雙重驅動下,師徒角色互換正悄
然改變著這里的學習模式。
“千里馬計劃”是項目部精心打
磨的人才培養方案,脫胎于傳統
“導師帶徒”模式,通過“一對一”的
悉心指導、每月一次的技能大考,以
及輪崗實踐的全方位錘煉,幫助新
員工迅速融入崗位。然而,在實際
推行過程中卻遇到了阻礙。一方面
是徒弟們像等待投喂的雛鳥,被動
接受知識;另一方面,導師們也難以
精準找到徒弟知識體系中的漏洞。
更棘手的是,缺乏實戰的理論學習,
讓知識與實踐之間橫亙著一道難以
跨越的鴻溝。轉機出現在一次技術交底會
上。茹陽站在眾人面前,對著圖紙
講解施工流程,緊張得聲音發顫,語
句斷斷續續。這一幕卻讓楊艷超有
了新主意,他想,單向的知識灌輸就
像往漏斗里倒水,總有遺漏,為什么
不試試讓他們站到臺前?就這樣,
“反向課堂”橫空出世。每周二,這
里都會變成一個特別的“知識競技
場”,徒弟們搖身一變成為“老師”,
主導一項工作進行匯報;導師們則
化身“學生”,拋出各種難題,模擬突
發狀況,逼著徒弟們在“解題”過程
中查漏補缺、深化理解。
首次擔任“師父”的茹陽,握著
全站儀的手心全是汗。他努力回
憶操作要點,開始講解三維坐標動
態測量法??蓜傂释昀忡R,“學
生”楊艷超就舉手發問:“要是強風
突然襲來,測量數據大幅波動,該
怎么辦?”這個問題直擊茹陽知識
儲備的薄弱處,他支支吾吾,半天
說不出話。楊艷超沒有急于“救
場”,而是陪著他翻閱規范、回顧過
往案例。經過一番鉆研,兩人終于
總結出“分次測量取均值+防風加
固”的妙招。這次經歷,讓茹陽告
別了紙上談兵,真正觸摸到了實踐
的溫度。“反向課堂”的魅力,遠不止于
檢驗學習成果,它更是創新的孵化
器。機電部新員工陳立勉,曾為基
坑里凌亂的臨時電纜操碎了心。那
些電纜被工人踩得歪歪扭扭,像被
揉皺的面條。他索性蹲在泥漿里,
一觀察就是大半天,終于發現了問
題所在——原來工人扛著鋼管經過
時,總把電纜當成“獨木橋”。輪到
他當“師父”時,他神秘兮兮地抱出
一個用鋼筋頭焊的“小拱橋”,其實
就是廢鋼筋彎成半圓插在電纜兩
側,再系上醒目的安全警示反光
條?!斑@‘橋’既能護電纜,又能當路
標!”導師孟威震故意用力跺腳測
試,“小拱橋”紋絲不動。這個“土
辦法”很快在工作群里傳開,如今,
基坑里的電纜彎折處都立著這樣的
“小拱橋”。又一個周二,“反向課堂”準時
開課。茹陽和陳立勉自信滿滿地走
上臺,分享施工方案優化成果。臺
下,楊艷超、孟威震等接連發問:“雨
季施工,排水方案如何保證滴水不
漏?”“工期調整后,材料延遲進場該
怎么應對?”面對“刁難”,兩位“老
師”從容不迫,結合規范與實際經
驗,侃侃而談。他們眼中閃爍的光
芒、條理清晰的解答,正是角色互換
中積累的底氣與成長的見證。
在這片鋼筋水泥構筑的熱土
上,“老師”與“學生”的身份不再固
定?!扒Ю锺R計劃”與“反向課堂”如
同奇妙的催化劑,讓年輕的建設者
們在角色轉換中加速成長,既為項
目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又為
職場人才培養書寫著嶄新的篇章。
來源交通建設報一航局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冷鏈項目的人才孵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