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麥3GW海上風電招標截止,沒有任何一家開發商遞交了標書。
行業人士分析,流標的主要原因是,招標規則對開發商太不友好了。主要體現在——
無上限的負補貼
負補貼,即在沒有電價補貼的基礎上,反而向政府支付一筆費用。2022年,丹麥Thor海上風電項目(1GW)招標,當時設置了負補貼上限,結果有5家開發商均愿意按上限支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開發商負責人表示,正是這個結果,讓政府誤判了現在的海上風電市場。
2023年7月,德國首次負補貼海上風電招標,負補貼不設上限,最終,英國石油公司(BP)和道達爾(TotalEnergies)共計支付了126億歐元的負補貼,拿下了7GW項目的開發權,平均價格為180萬歐元/MW。
丹麥政府這次依樣畫葫蘆地拿出了無上限負補貼的規則,殊不知,如今的市場已不是當時的那個市場,誰也不愿意投完全沒有把握的標。
政府持股20%
本次,丹麥政府要求在每個項目中擁有20%的股權,并在有關投資和利潤分配的重大決策中擁有“黃金份額”。
這種不擔風險、只享受好處的做法,也讓開發商寒心。據估算,讓出20%的股權,意味著開發商的利潤至少降低了40%。
罰則
招標規則中,對逾期并網、使用不可回收機組部件(包括葉片)等都提出了相應的處罰措施,而為了避免被處罰,開發商不得不進一步增加投資。
這兩年,全球海上風電市場并不繁榮,甚至可以用“凋零”來形容。在這樣的背景下,丹麥政府推出了一套完全不切實際的招標框架,也難怪市場要用腳來投票了。
可再生能源機構Green Power Denmark首席執行官Kristian Jensen總結道:“政府需要意識到,海上風電不是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