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浙江是“兩山”理念萌發地、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打造全國風電產業高地,不僅能促進浙江省風電產業鏈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助推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而且能夠順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促進能源綠色轉型,為全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浙江貢獻。
浙江省機電集團旗下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張北單晶河風電場。
發展風電產業是踐行生態文明思想,
優化能源結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具體實踐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作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9月22日,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吊車,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2020年12月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明確了2030年風電、光伏的發展目標;今年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從浙江省來看,作為能源資源稟賦小省,“十四五”期間能源“雙控”形勢非常嚴峻,今年以來出現的新一輪“拉閘限電”潮,折射出嚴峻的能源供給問題。2019年,我省能源行業碳排放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67.3%。作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品種,風電能夠提供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用能空間。因此,推動風電產業大規模、高質量發展,既是踐行生態文明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具體實踐,又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謀劃、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的必由之路。
發展風電產業是打造綠色低碳產業,
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題中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走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作為制造大省,浙江省提出了“加快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目標。風電產業作為綠色產業與傳統工業相結合的年輕新能源產業,既符合國家戰略,又具市場擴展能力強、需求彈性高、專業技術強的特點。從我省實際來看,把風電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來扶持,具有很強的實際可行性,可有力助推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
運達股份制造中心臨平基地。
一方面,風電產業具有很廣闊的市場前景。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吊車公司,提出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同時,隨著2014年以前并網的機組陸續出質保,運維服務市場將迎來增長爆發期。在市場前景的驅動下,上海、江蘇、廣東等省份均將風電產業作為當前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另一方面,我省發展風電產業具備較強的產業鏈和科技創新優勢。我省是國內最早開展風電設備研究和制造的省份,有30多家風電裝備企業,擁有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運達股份”)、寧波日星鑄業、浙江萬馬股份、杭州前進齒輪箱、中國巨石等整機和核心零部件制造領域的龍頭骨干企業。
運達股份河北張北單晶河風電場。
此外,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運達股份等高校國企在風電技術創新領域優勢突出中國風電集團總經理,如運達股份建有浙江省風力發電技術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具有國內領先的風電機組控制等核心技術。
發展風電產業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有力推動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中國風電集團總經理,從發展風電產業來說,既是探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又能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還可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從已建成項目運行情況看,風電場項目建設可以帶動地方旅游、就業和稅收的增長,具有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比如,我省國電穿山風電場、中廣核寧海一市風電場、浙江中營寧波北侖福泉山風電場等山地風電場被中電聯評為“最美風電場”,這些風場與自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在開發風電的同時成為當地的靚麗景觀,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切實寫照。
同時,隨著風電下鄉政策的推廣,發展風電也是一條盤活鄉村產業資源、土地資源、旅游資源以及農村集體性資產的新路子。以我省一個安裝2臺5兆瓦風電機組的村子為例,年利用小時數以較保守的2500小時計算,年發電量超過2500萬千瓦時,按照0.4153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年發電收益超過1000萬元,年均凈利潤超過300萬元,20年運行期累計創造利潤可達6000萬元,年均可為村集體經濟提供20萬元左右的固定收入。發展風電產業,能積極助力我省實現到2022年底全省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基本覆蓋目標。
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是打造全國風電產業高地的務實舉措
綜上所述,建議我省“十四五”期間以做優產業鏈、增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保障鏈為抓手,扶持頭部企業,擴大風能占比,加快建設全國風電產業高地和國家新能源基地,以更好地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
做優產業鏈。加速我省風電產業集聚升級,大力培育風電整機“鏈主企業”和關鍵零部件“隱形冠軍”企業。在整機裝備領域,扶持以運達股份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企業發展,打造世界知名風電制造企業;在配套零部件制造領域,發揮日星鑄件、萬馬電纜、杭州前進齒輪箱等本土企業基礎優勢,釋放產能擴大規模,提升配套能力;引進國內外一流的葉片、主軸承等關鍵零部件制造廠商落地浙江,完善產業鏈,構建良性產業生態系統。
運達股份制造中心臨平基地風機組裝過程。
增強創新鏈。積極順應能源革命和科技創新需要,將浙江省風力發電技術重點實驗室定位為科技創新基地、成果轉化高地、產業發展支撐平臺,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助力打造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實驗室。重點圍繞產業發展趨勢和“平價上網”政策要求,結合我省山多、海多的省域特點,加大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基礎研究和國產化力度,加強陸上低風速風電機組、分散式機組以及海上風電機組研發,探索海上風電制氫、深遠海碳封存等新技術研發。
提升價值鏈。圍繞“源、網、荷、儲”環節,構建新能源產業的制造服務生態圈。充分利用我省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方面的信息技術優勢,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拓展基于風電產業鏈上的服務價值鏈。比如,圍繞風電場建設、運行,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前期風資源開發、中期風電場設計和后期風電場運行監測維護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打造新能源產業智慧服務體系。
優化保障鏈。充分發揮我省沿海沿江灘涂多、火電廠空地多的特點,適度放開陸上分散式風電項目,探索發展分散式風電的新模式;利用我省作為重要受端電力市場的優勢,加強與送出端省份的資源合作,共同推動風電產業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貫徹國家“千鄉萬村馭風計劃”,加強綠色示范風電場建設和老舊風電場技術改造升級;出臺政策助力海上風電發展,支持運達股份牽頭建設平價示范海上風電場,探索性地在相對集中區域打造海上風電+海洋能+儲能+制氫+海洋牧場+陸上產業基地的示范項目,構建海上風電發展新模式。
(作者為省委黨校中青一班二支部學員、浙江省機電集團黨委組織部部長兼黨群部部長)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