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最大風電場瓦房店開建
這個風電場總占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2009年年底并網發電,年產1億多千瓦時“綠色電力”
■首席記者 張曉昭
本報訊 我市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風力發電場,昨日在瓦房店市駝山鄉開建。一期工程計劃2009年12月1日并網發電,年產“綠色電力”1億多千瓦時。據悉,這些電力通過東北電網主要供應大連地區。
位于駝山鄉的風電場,向東延伸至西楊鄉和永寧鎮部分沿海區域,距瓦房店市60公里,總占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昨日,風電場一期工地海風習習,周邊一望無際。據介紹,這里海拔20米~190米,風能資源達到國家四級標準。
這個風電場隸屬于中電投東北新能源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擬投資5.3億元人民幣,安裝33臺單機1500千瓦,總計49.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風電場建成后,年產“綠色電力”1億多千瓦時,同比節約標煤約4.3萬噸吊車,并可大量減少有害氣體排放。
大連駝山風電場規劃總容量為300兆瓦,總投資約28億元,分四期建設。2010年前后四期工程完工后風速與風力發電機組輸出功率的數學模型,總裝機容量可達到25萬千瓦。
我市于3年前開始規劃風電場建設。目前已在瓦房店市、長海縣分別建有2萬千瓦風電場,駝山風電場一期裝機容量為4.9萬千瓦,尚屬中等規模。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現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就我市而言,風力發電仍是電力的一種補充,其裝機容量在總發電能力中的占比還比較小;就全國而言,仍以火力發電為主,其占比為70%~80%。
新聞鏈接
怎樣利用風力發電
風是一種潛力很大的新能源,國內外很重視利用風力來發電。利用風力發電的嘗試,始于本世紀初。
把風的動能轉變成機械能,再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就是風力發電。風力發電所需要的裝置,稱作風力發電機組。這種風力發電機組,大體上可分為風輪(包括尾舵)、發電機和鐵塔三部分。
風輪是把風的動能轉變為機械能的重要部件,它由兩只(或更多只)螺旋槳形的葉輪組成。當風吹向槳葉時,槳葉上產生氣動力驅動風輪轉動。槳葉的材料要求強度高、重量輕,目前多用玻璃鋼或其他復合材料(如碳纖維)來制造。
在帶動發電機之前,還必須附加一個把轉速提高到發電機額定轉速的齒輪變速箱,再加一個調速機構使轉速保持穩定,然后再聯接到發電機上。為保持風輪始終對準風向以獲得最大的功率,還需在風輪的后面裝一個類似風向標的尾舵。
鐵塔是支承風輪、尾舵和發電機的構架。鐵塔高度視地面障礙物對風速影響的情況,以及風輪的直徑大小而定,一般在6米~20米范圍內。
發電機的作用,是把由風輪得到的恒定轉速吊車,通過升速傳遞給發電機,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
多大的風力才可以發電呢?
一般說來,3級風就有利用的價值。但從經濟合理的角度出發,風速大于每秒4米才適宜于發電。據測定,一臺55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當風速為每秒9.5米時,機組的輸出功率為55千瓦;當風速每秒8米時,功率為38千瓦;風速為每秒6米時,只有16千瓦;而風速為每秒5米時,僅為9.5千瓦。可見風力愈大,經濟效益也愈大。
我國的風力資源極為豐富,絕大多數地區的平均風速都在每秒3米以上風速與風力發電機組輸出功率的數學模型,東北、西北、西南高原和沿海島嶼,平均風速更大;有的地方,一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都是大風天。這些地區發展風力發電是很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