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CNN關于臺山核電廠有關情況是吊車租賃的報道引起一些公眾關注。對此,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相關負責人回應表示,目前,臺山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監測結果顯示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水平未見異常,處于本底水平,也表明沒有任何泄漏發生。
CNN在報道中稱“臺山核電廠發生了放射性泄漏事故”。該負責人介紹,臺山核電廠日前監測到1號機組一回路放射性水平增高,而這屬于核電機組運行過程中是吊車租賃的常見現象。
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相關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您介紹一下臺山核電廠是吊車租賃的總體情況。
答:臺山核電廠建設有兩臺EPR(歐洲先進壓水堆)核電機組,由法國琺瑪通公司設計,中法合資建設和運行。自臺山核電廠開始建設以來,國家核安全局始終依法依規對其嚴格監管。其中1號機組2018年12月13日商運,2號機組2019年9月7日商運。目前兩臺機組均已進入第二燃料循環。自投入商運以來,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兩臺機組一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周邊環境未見異常。
問:臺山核電廠究竟發生了什么情況?
答:目前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運行過程中監測到反應堆一回路冷卻劑的放射性比活度(即單位體積或重量中所包含的放射性量)上升,但仍然在核電廠運行技術規格書規定的允許穩定運行的范圍內,滿足技術規范要求,核電廠運行安全是有保障的。
1號機組一回路放射性水平增高主要與燃料棒破損有關。由于燃料制造、運輸、裝載等環節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核電機組運行過程中出現少量的燃料棒破損難以避免,屬于常見現象。據有關數據,世界許多核電廠發生過燃料棒破損并繼續運行的案例。
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堆芯共有60000多根燃料棒,目前推算燃料棒包殼破損數量約為5根左右,破損燃料棒占總數比例小于0.01%,遠低于設計中假設的燃料組件最大破損比例(0.25%)。
問:CNN報道稱臺山核電廠發生了放射性泄漏事故,是否屬實?
答:一回路放射性水平增高與放射性泄漏事故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一回路在反應堆安全殼內部,只要作為放射性包容屏障的反應堆冷卻劑系統壓力邊界和安全殼密封性均滿足要求,就不存在向環境泄漏放射性的問題,而這兩道實體屏障是安全的。目前,臺山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監測結果顯示核電廠周邊輻射環境水平未見異常,處于本底水平,也表明沒有任何泄漏發生。
問:CNN報道稱為了避免停堆,國家核安全局批準提高臺山核電廠外輻射檢測的可接受限值,是否屬實?
答:此報道不屬實,國家核安全局沒有批準提高臺山核電廠外輻射檢測的可接受限值。國家核安全局審查批準的是臺山核電廠一回路化學與放射化學技術規范中反應堆冷卻劑惰性氣體放射性比活度的相關限值,這個限值用于運行管理,與核電廠外輻射檢測無關,CNN報道中概念是錯誤的。
問:國家核安全局下一步將如何開展工作?
答:我們會持續嚴密監控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一回路放射性水平,加強現場監督和環境監測工作;指導監督營運單位采取嚴控一回路放射性水平的措施,嚴格遵守運行技術規格書,確保1號機組運行安全。同時,我們也將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法國核安全監管部門等保持溝通聯系。
除此之外,中法合資的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目前,連續監測環境數據顯示,臺山核電站及周邊環境指標正常。法馬通在公司官網發布的一則公告稱,根據現有數據,該電站正在安全參數范圍內運行。持有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30%股份法國電力集團在公司網站上發布的聲明稱,一回路中出現某些稀有氣體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符合反應堆操作規程的預設。國際原子能機構認為,現階段沒有跡象表明發生了放射性事件。臺山核電站臨近香港,但香港2021年4月的環境輻射監測報告顯示,4月5日及之后,香港各地環境伽馬輻射水平未見異常。
這起被CNN造謠的“核輻射威脅”事件,其來源是臺山核電站今年4月5日發生的一起0級運行事件。
據國家核安全局4月9日通報,2021年4月5日,臺山核電廠1號機處于滿功率運行。11:45,營運單位按計劃執行廢氣處理系統某段管線水封充水操作。初次水封充水后,水封未達預期效果;再次水封充水完成后,出現煙囪氣體放射性排放劑量率高1報警。13:58:14,煙囪氣體放射性劑量率降至高1報警閾值以下,事件結束。
事件發生后,營運單位開展檢查驗證,初步分析報警原因為在初次水封充水后,少量放射性氣體非預期進入水封管道,再次水封充水過程中,殘留在水封管道內的氣體經通風管道排至煙囪導致;經計算,本次排放的惰性氣體放射性總量占年排放限值的0.00044%。
根據《核動力廠營運單位核安全報告規定》第二十二條“(九)放射性釋放和輻射照射事件”,該事件被界定為運行事件。整個事件過程中,機組狀態穩定,無其他異常。根據《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手冊》,該運行事件被界定為0級事件(對不具有安全意義的微小事件稱為“偏差”,歸為0級)。
這樣一起0級運行事件,是怎么突然之間成為中國核電站“核輻射威脅”新聞的呢?
6月13日CNN在“獨家報道”此事時,將事件歪曲成“中方不承認泄漏”,負責聯合運營的法國EDF子公司迫于無奈,只能聯系美國“求救”。美國,則成了一個主持公道的形象。
針對CNN的片面報道, 中國能源領域和能源監管方面的研究員大衛·費什曼(David Fishman,中文名:余德偉)6月14日發了一長串推特澄清真相。
他推文寫道,“臺山核電站歸中廣核(部分)所有,而后者在美國‘實體清單’上。因此,美方技術或數據是禁止轉移給中廣核的。而法馬通申請的正是相關的豁免,理由是‘運營安全’。”
“而他們申請豁免的原因是:1. 他們準備轉移的信息源自美國。2. 他們不想因為和中廣核的合作影響在美國的業務。也許兩個都對。”余德偉補充道。
余德偉稱,所以這件事聽上去不像是法馬通尋求所謂“幫助”。他們是尋求美方(豁免)許可,以修復或緩解問題。
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造謠中國臺山核電站“核輻射威脅”后,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6月1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日本國內核輻射監測點沒有發現異常,政府將繼續收集信息,密切關注局勢。
但加藤勝信在發布會上宣稱,希望“中國就有關輻射泄漏報告的一事向國際社會作出透明、及時的解釋”。
今年4月,日本政府決定將于兩年后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核污染水經凈化處理后,放射性物質“氚”等仍將殘留,日本政府計劃將其稀釋至國家法定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以下并作為“處理水”排放入海。并強調此舉是在權衡利弊,且對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進行評估后所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
試問日本政府,日本何時就核廢水排放一事向國際社會作出透明、及時的解釋”。不顧國內外質疑和反對,在未窮盡安全處置手段、未全面公開相關信息、未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的情況下,單方面決定將福島核污染水排入海洋,這就是負責任嗎?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排入大海之后,美國務院曾回應稱支持日本政府的決定,并表示該做法“似乎符合全球公認的核安全標準”。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在推特上發布了更具“感情化”的回應,稱感謝日本在決定處理福島核電站核污水方面作出顯而易見的努力(transparent efforts),期待日本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繼續協調。
資料顯示,日本福島核電站年內至少發生過5次泄漏。4月25日,核電站發現兩座儲水罐下部的接縫處有水滴出,5月7至12日又發現三座儲水罐漏水。在上述漏水事故前,該區域曾于今年2月13日、3月24日和4月22日共發現三次核廢料泄露事故。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日前承認,此前在福島核電站地面發現的凝膠狀物體確系放射性廢棄物外泄所致。同時,由于凝膠狀物體附近的排水溝曾被測出放射性濃度升高,懷疑有部分泄漏物已隨雨水入海。東京電力公司出現類似情況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篡改數據、隱瞞風險似乎是他們的第一選擇,總是要等到被曝光,實在瞞不住了,才勉強承認。無論結果多么令人震驚,都簡單歸咎于疏忽大意,把災難性的后果留給無辜的民眾。
日本《朝日新聞》6月15日報道,針對日本政府決定排放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入海的方針,《朝日新聞》對福島縣知事以及縣內全部59個市町村首長實施的問卷調查顯示,約七成負責人對政府方針持否定態度。不少人指出國內外對排污入海的認同度不足,同時政府對謠言受害及賠償方面的措施也不夠充分,對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采取的相關應對措施表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