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環繞地球、周游列國,考察各國政治得失和古今國勢強弱是手柄吊車視頻的道理,探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是手柄吊車視頻的道路,發出了“一盤散沙,才是中華民族最大是手柄吊車視頻的敵人”的諄諄告誡。
98年前,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從此煥然一新,這個曾被譏為“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奇跡和政治穩定奇跡。
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迎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當年從嘉興南湖起航的一葉紅船,已然成長為乘風破浪的巍巍巨輪。
從山河破碎到繁榮穩定,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封閉愚昧到自信開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在世界舞臺上以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目光,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倚重的力量和學習的對象。經濟學家稱贊,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歷史學家感嘆,這是“一個巨大的組織奇跡”;政治學家評價,“中共治國理政智慧獨一無二”。
建黨近百年風華正茂,治國七十載春華秋實。透過歷史規律的望遠鏡細心觀望,我們黨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堅持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以強大的組織優勢凝聚起奮斗前進的磅礴力量,為深刻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提供了一把關鍵鑰匙。
(一)“最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只有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才能把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固凝聚起來,把全國人民緊緊團結起來,這是發揮黨的組織優勢的根本所在。
1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首先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是關系黨的組織優勢的根本問題,是發揮黨的組織優勢的根本所在。
“沒有權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動”“沒有這種統一的和指導性的意志,要進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中央委員會的力量和權力,黨的堅定性和純潔性——這就是實質之所在”……在馬列經典作家的論述中,維護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總是擺在最為突出的位置。
“一個桃子剖開來有幾個核心嗎?只有一個核心”“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在我們黨的認識中,向核心看齊、維護領導核心,總是作為“最最緊要的政治”。
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看,形成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并維護這個集體的權威,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是全國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935年遵義會議前,由于沒有形成成熟的黨中央,革命事業幾經挫折,甚至面臨失敗危險。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我們黨開始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從此中國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嚴密黨的組織,嚴明黨的紀律,激發強大的社會動員力,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個體量龐大的政黨,有了核心就有了頂梁柱,有了核心就有了主心骨。9000多萬黨員、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近14億人口,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黨向核心看齊、向中央看齊,“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迸發出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
維護黨中央權威必須做到“四個服從”。“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首先提出以來,我們黨就將“四個服從”作為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內容,作為最重要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它不斷強化著黨員意識、組織意識,讓黨員時刻想到自己是黨的人、是組織一員,有力維護了黨中央權威、維護了黨內團結統一,保持了黨組織的紀律性和約束力。
充分民主拾起美麗珍珠,正確集中串起珍珠,形成璀璨的項鏈。這項制度帶來的“中國效率”“中國震撼”,正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認可。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產黨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進行決策,它的決策力、決策質量總體上明顯高于西方國家的小圈子決策、游說集團決策和民粹主義決策模式。當一些西方國家政黨忙于搞“拳擊賽”時,中國共產黨正進行著發展的“接力賽”。
(二)“只有當工人通過組織而聯合起來并獲得知識的指導時,人數才能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歷經苦難走向輝煌,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靠的是正確的理論武裝、先進的思想指引。
1
2017年10月18日,人民大會堂,全球矚目的黨的十九大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鮮明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00多公里外,湘西大山深處的十八洞村,村支書龍書伍清早便召集黨員和村民們圍坐電視機前,用心聆聽著總書記的報告。
這樣的場景,在全國各級各地同時出現。總書記雄渾洪亮的聲音還在人民大會堂回蕩,便已傳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思想種進近14億人的心中。
馬克思曾經說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毛澤東進一步闡釋: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從現代政治規律來看,任何政黨發展都要解決兩大問題:“心往一處想”(凝聚共識)和“勁往一處使”(行動一致)。前者是構筑共同思想基礎,后者是建立嚴密組織體系。一個政黨沒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共識,就很難組織起來,很難保持穩定、發展壯大。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送來了組織指導,甚至送來了部分經費,但沒有送來天然的馬克思主義者。“姓馬”容易,“信馬”不易。“出身是一回事,進黨又是一回事,出身是非無產階級,進黨后是無產階級,他的思想、他的行為要變成無產階級的。”早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就創造性提出“著重從思想上、政治上建設黨”的重大命題。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前進的旗幟。回望近百年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我們黨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紅線,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題,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主線,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深刻回答了中國的革命之問、發展之問、黨建之問、復興之問,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中國大地生根。
達必識其途,至必由其道。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黨的創新理論發展到哪里,集中教育就跟進到哪里。從延安整風運動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改造我們的學習”到“理論學習有收獲”,回顧黨的歷次集中教育,都把理論武裝作為“當頭炮”,通過集中性教育和經常性教育相結合,不斷強化黨的理論學習、教育、武裝工作。持續浸潤的思想理論教育,撥亮了信仰的燈火,補足了精神的鈣質,打牢了思想的根基。
“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打開《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的基層組織一項基本任務就是“組織黨員認真學習”。長征途中“天當教室地當紙、樹枝石頭當筆用”;延安時期“吃小米飯、攻理論山”,認字就在背包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進入新時代,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從上到下的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海量即時的現代遠程教育平臺,超燃爆棚的“學習強國”……全黨同志都進入這個“無期大學”,與時代同步、與真理同行。有國外觀察家贊嘆,中國共產黨培訓的覆蓋范圍、頻繁程度,在人類歷史上也極少有如此浩大、持久的學習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組織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全黨上下興起大學習的熱潮。“冒著熱氣的精神食糧”“創新創業更有信心了”“發家致富更有勁頭了”,新思想在億萬人民心中激起強烈共鳴;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學懂弄通做實,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干事創業有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延安窯洞的思想光芒,照亮了黨的全國執政之路;改革初期的理論突破,創造了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新時代的思想燈塔,引領著逐夢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作總結時,向大家推薦《共產黨宣言》等五本著作,“把這五本書裝在干糧袋里,打完仗后,就讀他一遍或者看他一兩句,沒有味道就放起來,有味道就多看幾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來了”。2018年習近平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號召大家多學習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如果心里覺得不踏實,就去鉆研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多看幾遍”。
那個“味道”,是追逐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信仰的味道;那種“踏實”,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的踏實。
(三)“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我們黨一路走來,始終堅持黨的組織路線為政治路線服務,為實現黨的政治任務提供堅強組織保障,黨的組織路線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1
歷史的細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啟示。紅軍過草地的時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問今天有沒有米煮飯,卻先問向南走還是向北走。紅軍炊事員也懂得,方向問題比吃什么更重要。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路線體系”,指引著黨的方向和道路。它們猶如“歷史的平行四邊形”,完整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這座大廈的四梁八柱,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底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永葆青春活力的基因密碼。
路線是綱,綱舉目張。黨的政治路線決定組織路線。“黨的組織工作是貫徹路線的保證,是實現路線的工具”。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壯闊歷史進程中,不斷深化對黨的組織路線的認識,逐步形成了一條與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群眾路線相適應的組織路線。始終堅持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組織工作服務于黨的中心任務,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為實現黨的政治路線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新民主革命時期,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是最根本的政治任務。組織路線的保證作用,集中體現在擴大與鞏固黨,動員組織廣大黨員沖鋒上陣。從建黨到1927年,我們黨從最初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近5.8萬名,領導著280多萬工人和970萬農民,革命火種形成燎原之勢。第一次大革命失敗,黨員人數銳減到1萬多人,但到1930年,經過艱苦努力,很快達到12萬人,到1945年發展到121萬人。28年浴血奮戰,英勇犧牲并有名可查的黨員達370萬人。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組織路線的保證作用,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人民政權、發展國民經濟。組織部門進行縣以上主要領導成員的挑選、配備和審報工作,大力培養選拔有文化、懂管理、懂技術、懂財貿的干部。從1952年到1954年,抽調到工業部門的有16萬人,僅為156項重點工程就選調3000多名領導干部。到1957年6月底,全國11萬名高級知識分子中,有黨員1.7萬名,李四光、錢學森等都是那個時期入黨的。1962年,專業技術干部達到210萬人,90%左右是解放后培養起來的。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適應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組織路線的保證作用,集中體現在培養選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級干部、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等方面。從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干部政策到建設“四化”干部隊伍,從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到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從“一定三有”到“四議兩公開”,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基層黨建愈加根深葉茂;從“科學的春天”到“人才的春天”,從“下海潮”到“海歸潮”,人才事業越來越興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決心、頑強意志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組織路線展現出新的強大生命力。鮮明提出好干部標準,強化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鮮明提出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集中整治“三超兩亂”“裸官”,打出從嚴管理監督干部組合拳;鮮明提出大抓基層導向,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鮮明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刻闡述其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為新時代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提供了“綱”和“本”。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開創性貢獻,具有里程碑意義。
黨的組織路線不是靜態的,而是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科學體系。從毛澤東作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因素”的重要論斷,到鄧小平發出“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們見不了馬克思”的深刻感悟,到習近平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凝聚著我們黨對不同時代命題的深刻把握、對不同階段任務的深邃思考。
這條正確的組織路線,是“從中國自己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也必將在新時代的中國大地上繁榮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