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海蘇州河上的百年老橋、浙江路橋迎來了重要的一天——全橋大修。 7時許,600噸級履帶起重機緩緩吊起浙江路橋北端。與此同時,停泊在蘇州河上的浮橋在橋下移動,老橋通過排水浮筒緩緩升起。 10時18分,橋體一端已經著地,放置在液壓模塊車上,隨著浮筒繼續向北移動……從起吊吊裝到最后的橋梁整體移動到岸邊,整個過程計劃在20多個小時內完成。
浙江路橋起源于清光緒年間的一座木橋。現存的浙江路橋建于1908年,當時工商業部采用英國設計方案建造魚腹簡支梁鋼桁架橋,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重力橋臺它是蘇州河上僅存的第二座鋼結構老橋,也是我國乃至亞洲僅存的魚腹鋼桁架橋。此前,浙江路橋僅在1976年大修過一次,此后,小修大修不斷。服役107年,橋梁鋼結構的承載能力逐漸減弱,銹蝕和疲勞程度越來越明顯,亟需全面檢修。
浙江路橋大修工程總承包商為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橋梁施工由上海建工機械集團承擔。
上海市道路管理局道路建設處副處長尚國平介紹,本次大修工程面臨諸多困難。一是橋身年代久遠,節點受力狀態難以準確計算分析。必須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案。橋體各階段都需要加固,全程監測橋體受力情況;二是場地條件復雜,需要同時在道路和河流上作業。建設區域跨越黃浦區和閘北區,多方協同尤為重要;三、橋體跨度大、自重大、橋體移動困難。上海市總院橋梁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陳亮告訴記者吊車公司,在搬橋前,施工人員用切割機將橋面上的混凝土和附屬設施鑿掉,減輕了橋面的重量。橋從600多噸到400噸左右。盡管如此,由于施工場地狹窄,橋梁跨度為59.75米,如何合理布置機械,選擇安全的施工工藝是該項目的一大難點。
與長興島沿岸的上海外白渡橋不同,浙江路橋因蘇州河航限高而“靠岸維修”。陳亮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施工工藝。本次浙江路橋項目的技術準備期為半年。自4月18日正式關閉以來,我們加快了搬橋的施工準備工作。施工隊現場組裝完成600噸履帶吊,基礎找平加固,項目部還從揚州定制了2個長24米寬8米高4米的浮箱. 現場還準備了六個模塊。車輛,3個一組,用于從岸邊到工廠的運輸。”
整個橋接轉移過程分為四個步驟。上海建機集團浙江路橋搬遷項目項目總監賈寶榮介紹:“第一步是配合履帶吊和浮箱。履帶吊從北邊吊起橋體,浮箱箱體配合,使橋體浮于水面。到蘇州河北岸,橋體碼頭的一端。第二步,模塊車與浮箱的配合。橋體的一端放在一組模塊車上,模塊車和浮箱繼續向北移動。 “
浙江路橋大修項目采用BIM技術建模,整個橋梁移動過程像動畫一樣在電腦上虛擬運行,預先檢查各種碰撞情況。項目經理錢程說:“利用BIM建模,可以將橋梁各構件的信息追溯到具體的時間、處理單位,并與圖紙對應。信息整合后,可以提供交給公路管理局,方便以后的管理和維護。”
封橋后,浙江路橋先后經歷了600噸履帶吊安裝、橋身加固、施工監控、橋面路面拆除、水錨樁布置、河道疏浚等準備階段。昨天橋體終于被吊起來搬走了。 .
6:30,這座百年古橋的橋身已經吊起,北岸被吊車吊起,南岸附近蘇州河中的浮橋正在放水,緩緩漂浮。 7:00,大橋正式開始移動; 7時30分上海50噸履帶吊,已向北岸移動了10多米; 9:00,橋身已過河一半; 10時18分,橋體已放在液壓模塊車上。至16:00,南岸浮橋已移至北岸,三分之二的大橋已上岸。 22時30分,橋身全部上岸,23時30分搬入臨時車間檢修。
歷史上,浙江路橋曾多次修葺上海50噸履帶吊,面貌與原貌有所不同。作為百年老橋,此次整修也引起了上海市文物局的重視,要求“修舊如舊”,恢復百年前的風貌。陳亮認為,“這將大大改變結構形式,尤其是橋梁的龍門和梁。目前浙江的道路和橋梁使用大桿,風格簡約現代。修復時,我們會參考英國設計師年。用了小桿的圖紙上海50噸履帶吊|上海百年古橋“天地大遷徙”全橋,桿上做了弧線,桿之間有鉚接,比較復古,是一個明顯的區別。”
據悉,修復后浙江路橋重量將減輕約200噸,預計再服役50年。上海市路政局透露,養護計劃將在年底前完成。那時,公眾可以看到一百年前浙江路橋的“真面目”。
■相關鏈接
浙江路橋位于蘇州河東段,南接黃浦區浙江中路,北接閘北區浙江北路。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屬于上海市級文物。
一個多世紀以來,浙江路橋經歷了多次翻修和維修:
●1924年使用雙向有軌電車,橋面由木板改為水泥混凝土吊車公司,單軌改為雙軌,人行道改為預制水泥混凝土板。
●這座橋于 1946 年重新粉刷和維護。
●1954年加寬了橋臺。
●1955年橋面全部改為預制鋼筋混凝土板,修復橋臺,加固原小T梁,加裝B.S.S.K型槽軌梁。
●1965年對主桁架進行防腐修復,整橋粉刷,人行道混凝土橋面修復。有軌電車甲板軌道變化。
●1972年橋臺升起,橋面軌道拆除,用無軌電車代替軌道,重新澆筑混凝土板。
●1976年,為緩解交通壓力,主桁架兩側懸臂2.16米的人行道改為非機動車道,懸臂端加寬1.08 米作為新的人行道。
●1986年全橋鏟漆。
●1993年,加強非機動車道。
●1995年進行橋梁靜、動荷載試驗。
●橋梁于1997年加固,局部構件加固。
●2008年底,部分橋梁構件重新粉刷,加強交通管理,機動車改為單向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