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南麓
風吹過濕地、吹過河谷、吹過山間草原
也吹動中建五局內蒙古風電項目
自主安裝成功的首臺風機
湛藍蒼穹下
大“風車”巍峨佇立,乘風而起
為項目沖刺年底并網發電打下堅實基礎
緊跟國家戰略步伐
中建五局在清潔能源項目上“加足馬力”
內蒙古協合扎蘭屯市
49.5MW風電清潔供暖項目
為新型清潔能源風力發電項目
位于內蒙古扎蘭屯市境內
風電場海拔在280米-360米之間
工程設計裝機規模49.5MW
共布置12臺風機
每臺風機設置一座箱式變壓器
采用2回35KV架空線路
接入嶺東220KV升壓站
單臺風機滿發狀態
每轉動一小時約發電4000度
可滿足一個四口之家一年用電量
全部并網發電后
預計全年可發電1.54億度
可節約標準煤5萬噸
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環保事業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作出積極貢獻
在零下十五度的施工現場
項目團隊首次澆筑風機基礎
便遇到大體積和極端氣溫兩大施工難題
澆筑時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5℃
砼運輸距離有45千米
保證運輸間隔和滿足入模溫度
成為項目管理重難點
項目團隊多次研究
最終因地制宜在基坑上搭建鋼架
并在鋼架外圍鋪設保溫棉氈
在坑基內設立6個火爐,24小時加熱
遠遠望去仿佛一個個“蒙古包”
項目班子24小時輪流值班制
壓實安全責任
在澆筑中采用加熱水、覆蓋保溫、
加防凍劑、早強劑、增設暖風機等措施
確保混凝土入模溫度及澆筑質量
用10天時間順利完成最難澆筑任務
在零下20多度極寒天氣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
項目提前完成7個風機基礎的澆筑施工
并在大體積混凝土冬期施工方面
總結積累了豐富施工經驗
喜獲業主感謝信
項目首臺吊裝為B13#風機機組
距離最近的高速路口約5公里
橫穿2個村莊,多為鄉間彎曲狹窄的小路
加上此次吊裝的風機機組單機容量為4.0MW
高度達100米,主機112.47噸
輪轂重41.81噸
單個葉片長82米,單節塔架25米
不管從噸位還是長度,或是運輸風葉的高度
運輸工作都困難重重
項目事先勘探道路,周密部署
制定3項關鍵舉措
首先拓寬1.5公里道路
在運輸車必經的3處轉彎半徑較大的路段
道路平均加寬3米,增加道路轉彎半徑
確保運輸車輛彎道順利通過
其次與途徑的2個村部友好協商
臨時拆除沿路阻礙運輸的6根電線桿
1處村民羊圈的一角
最后在工地現場施工便道上
鋪設了2公分厚約200多平米鋼板
保證臨建道路的平整度
多措并舉確保運輸車輛全部
按時且順利到達施工地點
萬事俱備,只待“合體”
隨著一聲令下,大型ZAT18000H型吊車
將第一節塔架緩緩地吊到風機基礎上
歷時半個多小時,與風機底座完美結合
傍晚時分,風機4節塔架全部吊裝完成
白色的塔架直沖云霄
與青綠色的草原完美融合
風機單個葉片長達82米,龐大且笨重
30余名施工人員眾志成城
嚴格按照設計方案精準吊點進行吊裝
直至第二天晚上11點
首臺B13#風機機組成功吊裝
如雄鷹展開翅膀,搏擊于遼闊的天空中
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為后續風電安裝項目落地、實施
積累了寶貴經驗
整理發布 |
編輯 | 之然 姜桐
來源 | 中建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