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8
#大國工程#
聚焦福廈高鐵
時入冬季,泉州灣上海風習習,放眼灘涂,偶有幾只白鷺、蒼鷺縱身飛起。無論日出日暮,仍是美輪美奐。
2017年,中交二航局的建設者來到這里,建設國內首座跨海高速鐵路橋——泉州灣跨海大橋。大橋的施工水域位于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涉及眾多灘涂水域以及生態保護區、候鳥保護區。清淤是否會擾亂海洋生態?海水對樁基腐蝕產生的污染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考驗著他們。
“我們不僅要建設好鐵路,還要保護好這里的碧海藍天!”項目總工翁方文下定決心,帶領團隊守護泉州灣。開工前,項目團隊全方位勘察,仔細研究圖紙,反復查閱相關資料,還與當地環保局取得了聯系,對水質和土壤情況做了全面監測。
大橋施工區域底層的淤泥主要由厚層灰、暗灰色淤泥、淤泥質土、粉砂質淤泥和粉細砂組成,這種淤泥無法繼續運用在生產中,也毫無營養,無法運用在灘涂養殖中,只能全部運到指定的棄渣場處理。
施工前期,項目部只能用廢漿罐將淤泥一車車運出。隨著施工不斷推進,2019年2月,大橋開始樁基鉆孔施工。棧橋上來往的大型設備明顯增多,逐漸變得擁擠,泥漿車隊的行進也受到了阻礙,運送效率大大降低。
項目團隊結合實際施工需要,想到了固液分離處理的方法:利用泥漿凈化器將廢漿中的固體顆粒和泥漿水分離,凈化后無污染的水排入海中,剩余的固體廢渣再往外運輸。這樣一來,不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也節約了運輸成本。
2020年10月中旬,大橋南北兩岸間隔400米的兩座主塔順利封頂。在兩座主塔的墩塔半腰上,整齊有序地排放著60個鋼錨梁,它們作為橋梁的重要承重構件,就像一個個長長的“扁擔”,連接起主橋與斜拉索。在當地高鹽高濕的海洋氣候環境下,傳統的鋼錨梁難以滿足高鐵工程結構百年抗腐蝕的標準,如何解決海洋環境橋梁銹蝕導致海洋污染的問題,成為重中之重。
普通鋼鐵表面的鐵銹結構疏松,不能阻擋內部的鐵繼續與氧氣、水蒸氣等接觸,這是最終導致鐵全部生銹的原因。“如果鋼鐵外部最早生銹的部分結構緊密,就能阻擋鋼鐵內部與外部氧氣、水分的接觸,從而不再生銹。”在經過無數次實驗后,項目團隊發現了問題的關鍵。
經過查找大量資料和廣泛調研,項目團隊發現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藝術與藝術史學院建筑采用了一種耐候鋼。它是由普碳鋼添加少量銅、鎳等耐腐蝕元素形成,這些元素價格昂貴,一般添加不足總量的1%,就能發揮良好的抗腐蝕性能。“那將耐腐蝕元素總量加到1%又如何呢?會不會更好地提升大橋的品質呢?”在一次技術討論會上,翁方文提出。
隨后,項目團隊在一個多月內走訪了國內最大的四家鋼材生產廠,通過增加材料中的微量元素,以及對材料的各項指標性能進行比選,最終采用了“1%的高鎳系耐候鋼”的防腐蝕方案。這樣在不用外層涂裝、不設除濕系統的情況下,也可以達到海洋環境下“以銹制銹”的長效防腐效果,實現“免涂裝、綠色耐久、銹色之美”的綠色全壽命設計理念。
2021年11月30日,經過建設者們四年的努力,泉州灣跨海大橋終于全橋貫通。如今,泉州灣上,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的候鳥黑腹濱鷸、環頸鸻、黑尾塍鷸與常駐此間的黃嘴大白鷺,在濕地上振翅飛翔,成群覓食,互相追逐,與不遠處蜿蜒的泉州灣跨海大橋,構成一幅動靜結合、美好和諧的生態圖景。
來源:五分公司
作者:徐文學 胡曉虎
編輯:朱立娟
我知道你
吊車圈 掃碼加入千人吊車群
(責任編輯:吊車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