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鐵8月19日,由中鐵二院勘察設計、中鐵五局承建的渝昆高鐵控制性工程炳輝隧道順利貫通。該座隧道橫穿云貴高原烏蒙山脈腹地,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座貫通的20公里以上、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特長隧道,同時也是渝昆高鐵全線兩座超20公里隧道之一。
炳輝隧道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境內,全長21.17公里,采用雙洞單線設計,地處高原斜坡地帶中山峽谷區,具有地形起伏劇烈、褶皺構造強烈的特征,屬I級高風險隧道,是渝昆高鐵全線控制性工程。全隧最大埋深811米,集低瓦斯、巖溶、軟巖大變形、巖爆、涌水、斷層破碎帶流砂等多種不良地質于一體,日均涌水最高達10萬立方,勘察設計和施工組織難度極大。
面對地質難題,中鐵二院設計團隊采用“空、天、地”等綜合勘察手段,對各類不良地質進行了充分判識,通過超前地質預報與地質核查相結合,建立“事前預警、事中核查、事后確認”的工作模式,并按照全動態設計管理模式,第一時間響應地質變化,提出應急解決方案37項,實現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超前精準預報,為全隧安全貫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鐵五局項目部持續深化精品工程創建,通過配置三臂鑿巖臺車、錨桿鉆機、拱架安裝機、自鋪式智能襯砌臺車以及自動化監控量測系統等先進設備,打造機械化施工流水線,大幅縮短作業時間,有效提升施工作業效率。同時,針對正洞及輔助坑道作業面眾多,施工通風及排水技術要求高的復雜情況,項目部構建“以排為主、堵排結合”的立體治水體系,逐級進行抽排水作業,攻克了特長隧道洞內排水難題,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和工程進度。
此外,中鐵五局項目部還創新采用了“2橫洞+2斜井+1平導”的施工方案和中間小導洞先行貫通措施,在高峰期,多達22個掌子面同步進行掘進作業,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依托“超前地質預報+監控量測”雙擎驅動,創新應用三維地質雷達與TSP探測技術,鎖定巖溶裂隙帶和玄武巖富水管道,實現風險源早預警、早處置。通過“冰塊制冷+接力通風+自動噴淋降塵”系統,將掌子面溫度從最高45℃降至28℃左右,筑起了健康保障防線。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項目部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取得了隧道月進尺最高達135米的高產紀錄。
隨著全線首座20公里以上的特長隧道的貫通,渝昆高鐵云南境內隧道貫通已達85%,橋隧施工完成超95%。目前,渝昆高鐵建設全面進入沖刺階段,路基、橋梁、隧道等站前主體工程已基本成型,站后“四電”及站房工程正在加速推進,即將全面進入無砟軌道施工。
渝昆高鐵作為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約700公里,其中云南省境內長388.6公里,是云南省內首條設計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速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后,重慶到昆明的行車時間將大幅壓縮,極大地提升西南地區與全國的交通便利性,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END執行主編丨李元、沈蘇
責任編輯丨陳英棟,趙海濤(五局)
內容來源丨中鐵五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