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水利水電導語 炎炎夏日,熱浪滾滾,烈日炙烤著大地。在寧波上航測繪公司承擔的地鐵項目測量現場,測量設備的光芒映照出上航人辛勤的汗水。“魯工,這回全靠你這雙‘巧手’咯!”技術員田立直起腰,沖著基坑邊正在調試儀器的測量負責人魯俊杰喊道。這番帶有川渝地區口音的話語,與周遭鋼筋與水泥的撞擊聲交織在一起,在工地上空奏響“夏日奮進曲”。
這支首次參與軌道交通測量的團隊,在深基坑測量精度控制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地鐵站具有地下二層島式結構,其三個安全出入口和三組風亭的復雜附屬結構,宛如一道立體幾何難題,考驗著測量團隊的專業技能。
開工首月,測量團隊就遇到了“攔路虎”。當基坑開挖至12米深度時,全站儀三角高程測量數據開始出現高頻誤差。“深基坑環境下,測量儀器氣泡每偏移半格,最終誤差可能放大到厘米級。”田立指著跳動的測量屏解釋道。魯俊杰連夜召集團隊,研究密密麻麻的基坑剖面圖。經過分析得出結論,是傳統測量方法在遇到復雜的地形條件時“水土不服”。
魯俊杰帶領團隊在現場開展深入細致地實地調查,經過試驗發現,深基坑內設備抖動與空氣折射是誤差主因。“我們可以采用雙水準儀配合鋼卷尺的方法,在基坑上方和下方分別架設水準儀,實現同時觀測,通過比測獲得精確的高程數據。”在詳細比對測量分析結果后,魯俊杰提出建議。在這個方向指導下,團隊逐一試驗不同的測量方法,經過多次不同工況測試,不斷優化測量流程,最終找到了能夠提高測量精度的“方法”。
由于現場環境復雜,設備布置不易,魯俊杰帶領團隊展開多次交流討論。在雙水準儀配合鋼卷尺測量的基礎上,再使用3次變換儀器高及換手復核,對基坑底部高程進行了精準測量,最終測量成果誤差均在毫米級以內。“這樣無需對現場進行大幅改造,不僅充分利用了現有設備,還大大提高了測量效果,省下的費用都夠我們買幾臺新儀器了。”隊員的玩笑話里,藏著對創新測量方案的肯定。
在高精度測量保駕護航下,地鐵施工進度不斷加快。每當暮色降臨,測量隊員們才收起儀器,擦干臉上汗水,邊走邊討論著當天的測量數據。圍墻外傳來市民們興奮的交談聲:“等地鐵站通車了,去市里只要十幾分鐘”“以后上班再也不怕早高峰堵車了”……這些充滿期待的話語,與測量儀的光束一同,照亮了這座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之路。
供稿:王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