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一公司8月8日公司承建的黃驊9號10號泊位項目最后一根預應力高強度混凝土方樁
精準沉入預定深度項目提前12天完成全部水上沉樁施工
為后續碼頭上部結構施工
奠定了基礎 黃驊港綜合港區9號10號通用泊位工程將新建兩個10萬噸級通用泊位及配套設施,以專業化肥碼頭為重點,兼顧鋼材和其他件雜貨等接卸任務,年設計通過能力475萬噸。工程建成后,將進一步提高黃驊港綜合港區通過能力,滿足滄州渤海新區臨港產業運輸需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贏得工期主動權得益于緊鑼密鼓的組織與
用心策劃的智慧讓我們一同了解高效沉樁背后的精細化管理
“起步即沖刺”搶抓施工進度
按照要求,項目須在2025年10月底前確保9號泊位具備靠船條件。水上沉樁是碼頭施工關鍵工序,直接影響總體進度,必須在提升水上沉樁施工效率上下功夫。面對緊迫的工期壓力與復雜的地質條件,項目部在春節后第一時間組織復工復產,通過倒排工期、日量化分解任務,將生產責任落實到崗,確保生產進度受控;實行“兩班倒”作業模式,每日保障19小時有效施工時間,
創造“一日24根樁”的高效紀錄。
在工效提升中創造效益
項目部組織調配方樁運輸,合理安排打樁順序,與船舶分公司密切配合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提前組織協調會,高效完成各層級航行手續辦理,
打通進港30海里關鍵通道,
確保方樁供應無縫銜接,
提前12天完成1926根混凝土方樁打設,有效節約船機費用。
嚴控風險守住安全底線
項目采用的混凝土方樁最大樁長58.5米,最重樁約62.4噸。為了保障安全受控,項目部堅持做到
風險管控前置。 施工前,項目部與地方海事局緊密銜接劃定施工區域,同時派專人負責水上警戒工作;建立風險預警叫應機制,及時對惡劣天氣和突發情況進行預警傳達,預留充分應急處置空間;扎實開展教育培訓,以會議加實操的講授形式,向作業人員進行入場三級安全教育及安全技術交底,并舉行人員落水應急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進一步提升項目團隊應急處置能力。
供稿:黃驊9號10號泊位項目部
責任編輯:杜宇飛點贊航一,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