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特種當城市的脈搏在車水馬龍中愈發強勁,作為交通樞紐的跨線橋梁,其更新升級始終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課題。近日,由特種分公司實施的廣州廣園路下塘西路立交改造項目傳來重磅喜訊——跨線段施工圓滿完成!這不僅標志著工程邁入新階段,更以一場技術革新,重新定義了城市核心區橋梁施工的標準。
破解“咽喉地帶”施工難題:
在方寸之間挑戰極限 城市立交橋,堪稱城市交通的“咽喉”。它們大多盤踞于城市交通要道,每日車流如織、人流密集,社會環境錯綜復雜。更棘手的是,這些橋梁周邊基本沒有可利用的臨時用地,施工空間被壓縮到極致。
對下塘西立交而言,改造工程面臨的考驗尤為嚴峻:既要對上層橋梁進行徹底更新,又不能影響下層橋梁的正常通行;既要保障施工安全、質量和環境保護,又要將對橋下交通、周邊道路的干擾降到最低。傳統施工方式在此束手無策——分塊拆除會導致工期拉長,封閉交通會引發大面積擁堵,粉塵與噪音更是會讓周邊居民苦不堪言。如何在“動中求靜”“密中求效”,成為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終極難題。
智能裝備改寫施工邏輯:
整跨作業彰顯技術鋒芒
面對困局,特種分公司項目團隊祭出“殺手锏”——智能化整跨吊運滑移拆建一體化技術及裝備,以科技創新實現破局。
這項技術的核心突破,在于將傳統“化整為零”的施工邏輯顛覆為“整跨作業”。通過毫米級精度的智能控制系統,裝備能像“外科手術”般精準操作:舊橋拆除時,整跨700t級梁體被穩穩托起,沿預設軌跡滑移至指定區域;新橋安裝時,同樣實現一次性精準就位,全程誤差控制在厘米級以內。這種“空中平移”式的作業模式,徹底改變了橋梁施工的時空概念。
其優勢體現在三個維度:
一是安全高效: 6小時內完成整跨拆建,較傳統工期縮短90%以上。全過程采用智能監測系統,實時預警應力變化,杜絕安全隱患。
二是綠色環保:無需大規模破碎作業,粉塵排放量減少95%以上,施工噪音控制在55分貝以下,達到居民區環境標準。
三是精準可控:通過位移控制與液壓同步技術,梁體升降、滑移的精度控制在±5毫米,確保新橋與既有結構完美銜接。
民生為本的技術溫度:
讓城市更新更有質感技術的突破,最終要落到民生福祉上。下塘西立交的改造實踐,生動詮釋了“科技讓城市更美好”的內涵。
由于施工時間壓縮至6小時,原本可能持續數月的交通管制被簡化為一次短暫的夜間封閉;清晨的陽光升起時,橋梁已完成安裝,市民通勤幾乎未受影響。周邊居民感嘆:“以前擔心施工擾民,現在就像變魔術,沒想到晚上睡一覺,橋就回來了!”
此次跨線段施工的成功,不僅為下塘西立交的全面煥新奠定基礎,更創下了市政跨線橋梁“安全、綠色、高質、快速、低影響”施工的全國標桿。未來,這項技術將在更多城市橋梁更新中推廣應用,讓每一次交通升級,都成為市民感知城市溫度的生動注腳。
供稿:加固業務部 下塘西項目部
作者:晏國泰編輯:楊風浩科技創新國家隊 結構工程特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