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這一年下來,最大的變化在心里 時光流轉,轉眼間,我加入二公局通銅T2標項目已經一年了。從帶著書本知識走出校門,到如今扎根在橋梁墩柱林立、機器轟鳴的項目一線,這一年,是夢想與現實碰撞、汗水與成長交融的堅實足跡。
成長故事 剛來項目那會兒,看著復雜的圖紙和龐大的工地現場,心里確實有些沒底。學校里學的那些結構計算、理想模型,在真實的工程環境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有兩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也真正敲開了認知的大門。
“安全”的重量 第一次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關于“安全”這兩個字的重量。當時我負責檢查一小段房建支架的安全性,按著書本上的步驟算了一遍,覺得數值達標了,應該沒問題。但項目上經驗豐富的前輩看了我的計算過程后,很認真地跟我交流:“小伙子,數字達標是基礎。你想過沒有,真正施工的時候,大型機械在旁邊作業的震動影響?或者萬一模板拼接的地方有點小瑕疵?規范里寫的那些安全要求,不是冰冷的條文,是無數經驗和教訓積累起來的‘保險繩’,得把各種可能的‘萬一’都裝進腦子里才行。”他帶著我在現場仔細走了一圈,指著可能出問題的點跟我分析。
那一刻我才明白,工程安全不是紙上談兵的數字游戲,而是要把每一個細節、每一種可能性都實實在在地考慮到、做到位。
這種對安全責任的敬畏感,是書本之外最沉甸甸的收獲。
突然的“開竅” 另一件讓我“開竅”的事,發生在和現場施工人員的交流中。有一次按照圖紙指導鋼筋綁扎,我剛說完技術要求,一位經驗豐富的工友就停下來問我:“程工,您說的間距要求是對的,但您看看這個位置,后面澆筑的時候,振搗棒可能不好下去啊,硬按這個間距,會不會影響混凝土的密實度?稍微調整一下會不會更合適?” 我當時就被問住了。圖紙是固定的,但現場情況千變萬化。再完美的理論,也得能解決實際問題、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才行。那次之后,我學會了在堅持原則的同時,更要主動去了解現場操作的難點,多聽聽一線工友的意見,把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結合起來找最優解。
溝通,成了連接圖紙和現實的橋梁。
我的“隱藏技能” 項目上不僅給了我技術實踐的舞臺,也意外地挖掘了我的一些“隱藏技能”。項目辦年會活動,項目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我鼓起勇氣和同事一起編排了一個小短劇,用有點夸張的方式演了一個腳手架操作不當的小事故。沒想到同事們看得特別投入,哈哈大笑之后,反而牢牢記住了關鍵點:“安全帽帶子不系緊,真出事,帽子可比人跑得快!”看到大家通過這種方式真正理解了安全的重要性,那份成就感特別實在。原來,用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講道理,效果會這么好。
還有一次,部門討論一個樁基施工方案,讓我準備材料講講自己的想法。站在前面,心里直打鼓。但想到這個方案可能能省點成本、提點效率,我就努力把想法一條條理清楚,用大家都能聽明白的話說出來。雖然緊張,但能把專業的東西講清楚,讓不同崗位的同事都理解,最后思路被認可,這種感覺真的很棒。我意識到,能把技術想法有效表達出來,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能讓工作創造更大的價值。
這一年下來,最大的變化在心里
這一年下來,最大的變化在心里。我不再只盯著書本上的公式和圖紙上的線條,明白了真正的工程學問在腳下這片土地上,在每一個關乎安全、質量和效率的細節里。能力上,除了測量、看圖這些基本功更扎實外,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怎么跟不同的人溝通協作,怎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甚至試著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目標也更清晰了,從最開始只想著“別出錯”,到現在開始琢磨“怎么能干得更好、更安全、更高效”,也開始學著承擔更多責任,帶帶新來的伙伴。
真正的成長,是從“會算數”到“會思考”,從“聽指揮”到“能擔責”。
如果現在能和一年前那個剛投完簡歷、面試時緊張得手心出汗的自己說點什么,我想告訴他:程浩然,別擔心!那些“抓瞎”的時刻確實會有,比如第一次被問懵、第一次被現場情況難住,但這太正常了。工地就是最好的課堂,摔個跟頭學到的,比在教室里坐一年都實在。大膽去問、去學、去現場摸爬滾打,圖紙上的線條會變成眼前實實在在的橋梁。也別把自己只定位在“技術”上,去試試演講、去參與安全宣傳,站在臺上緊張也沒關系,你會發現把專業的東西講明白,讓大家聽進去,那份成就感特別棒。你那個“別犯大錯”的小目標啊,太保守了!這一年,你不僅沒犯大錯,還開始學著優化方案、思考怎么干得更好。放輕松,大膽去經歷,去學習。這一年會很辛苦,但汗水澆灌的成長,每一步都算數。
記住,安全帽戴牢,腳踏實地干,你的舞臺,遠比你想象的要廣闊!
供稿丨程浩然 編輯丨歐陽玉媛 審核丨詹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