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集團在16000TEU集裝箱船B型艙建造現場,
中船集團大連造船大船裝備質量部部長
馮文華總是步履不停。他深刻踐行
精益管理理念,為B型艙項目打開一條高效建造的路徑,成為破解難題的重要力量。
“30%的返銹率,意味著三分之一的工作需要重復施工。”在首次面對9Ni鋼艙室清潔的棘手難題,有著多年質量管理經驗的馮文華在工作本上寫下這句話。這種用于LNG燃料艙的特殊鋼材,對表面清潔度的要求極高,傳統的打磨工藝在晝夜溫差15℃、夜間濕度超60%的環境下頻頻“掉鏈子”,剛處理完的鋼板幾小時就泛起銹跡,二次打砂不僅讓人工成本飆升,也會延長項目的清潔周期。
更嚴峻的考驗在夏季。烈日炙烤下,封閉艙室溫度沖破60℃。“工人進去20分鐘就渾身濕透,輪換一次就耽誤半小時,效率跌了一半。”馮文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一次項目會上,他說道:“精益管理不是喊口號,是要在沙子里淘金子,把浪費的每一分鐘、每一分力都搶回來。”
一場以精益為刃的攻堅戰就此打響。馮文華帶著技術團隊扎進艙室,拿著放大鏡觀察銹跡生成的速度,用濕度計記錄每小時的環境變化,運用PDCA循環法進行分析。“問題出在工藝、環境、流程三個環節,必須系統性解決。”
工藝革新是首當其沖的突破口。馮文華將傳統打磨方式改為一次性打砂處理,需要找到既能清除氧化層又不損傷基材的打砂介質。連續一周,他和團隊守在測試現場,對石英砂、銅礦砂、鋼砂、石榴石砂四種材料進行對比試驗,當測試銅礦砂時,馮文華盯著鋼板表面的光澤度,用手摸了又摸:“這個看起來靠譜!”等到第三方檢測報告出來,他拿著報告在艙室里走了一圈,對工人說:“這砂粒既能'啃'掉銹跡,又不會傷著鋼板,船級社和船東肯定認。”
解決了 “用什么打”,還要解決 “怎么清”。打砂后的砂粒殘留曾是另一個問題,15%的殘留率意味著后續清潔仍有隱患。馮文華在艙內搭起腳手架,蹲在地上觀察砂粒掉落軌跡,最終設計出 “翻板+集砂槽+負壓吸砂”的組合方案,清砂效率提升60%,殘留率降到3%以下。
環境管控的革新同樣體現著精益哲學。
考慮到夏季高溫對作業人員的影響以及環境因素對返銹問題的影響,
馮文華 果斷提前租用2臺工業級空調機組,通過精心設計的風管系統將冷風輸送至艙內核心區域,將溫度穩定控制在22-26℃,濕度降至40%以下。同時在艙內設置6個監測點,要求每30分鐘用搖表測一次濕度。
當艙內溫度和濕度滿足要求時,鋼板再也沒出現返銹,工人單班有效作業時間從4小時提升至6.5小時,輪換次數減少三分之二,環境改善帶來了質的變化。
精益的種子,最終結出豐碩的果實。16000TEU集裝箱船系列船的燃料艙清潔周期明顯縮短,人工成本節約25%,均一次性通過船東驗收。
END| 來 源:大船裝備
| 責 編:張偉超| 審 核:張丁山
/張 拓/肖建平/馬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