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鐵伴隨著中鐵五局G5京昆高速廣元至綿陽段擴容工程路面水穩底基層、基層施工相繼投入使用,攤鋪厚度、平整度、壓實度等關鍵參數技術指標全面達標,“3D打印式無樁化智能攤鋪+無人碾壓集群”系統優勢在正式施工中再次被實踐驗證,其核心技術破除了行業技術瓶頸,提升路面施工效率30%,平整度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為公路智能建造樹立了新標桿。
這套智能系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如何實現“智能化”精準施工?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走進廣綿高速LM4標路面施工現場,解密路面建造的“智能密碼”。
3D打印式無樁化智能攤鋪:讓路面精度精確到毫米
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各結構層的幾何形態質量控制受傳統測量技術的限制,普遍采用斷面法測量方式,但是兩個測量斷面之間的現場數據缺失,無法全面反映公路真實的幾何形態。傳統路面施工,工人需在現場每隔10米打設鋼樁,再通過掛線引導攤鋪機找平作業。
這種方式不僅耗費大量人力,樁位偏差、碰撞移位等問題都會導致路面平整度誤差達2-3厘米。為此,中鐵五局廣綿高速LM4標應用3D打印式無樁化智能攤鋪系統,徹底解決了這一施工短板,而這離不開兩大核心技術的加持。
1.三維建模:給施工路面畫一張“數字藍圖”
3D打印式無樁化智能攤鋪技術綜合應用光學定位、通訊、智能傳感等技術,實現攤鋪機的自動找平,能在路面攤鋪施工中精準控制設計標高、材料厚度和平整度。施工前,技術人員將道路設計的平豎曲線、橫斷面、超高參數等導入系統,生成三維道路模型。該模型如同一張精確到毫米的“數字藍圖”,包含每一個點位的高程、坡度、坐標信息,可根據下一結構層路面的起伏自動調整攤鋪厚度,遇到連續凸起區域減少虛鋪厚度,遇到凹陷區域增加厚度,從源頭消除路面不平整因素。
“過去靠人工計算坡度,100米路段就可能出現多處誤差;現在模型自動生成數據,全程零人工干預。”技術人員指著屏幕上的三維模型介紹道。系統生成的模型包含準確詳細的樁號、橫坡、縱坡、坐標等信息,避免了人為計算誤差,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度。在進行攤鋪之前,通過掃描儀對整個路面進行掃描,經點云處理(去噪、建模)、數據分析(標高檢核、平整度計算、理論方量計算),提前計算出每段路的材料用量,避免了傳統施工中“多鋪浪費、少鋪返工”的難題。
2.智能控制系統:攤鋪機的“智慧大腦”
智能控制系統系統的核心是“三位一體”控制體系。
機載部分:攤鋪機上安裝3D控制器、橫坡傳感器、液壓控制器等設備,如同“神經末梢”實時感知機身姿態。
外置部分: 2臺全站儀如同“眼睛”,采用先進的影像掃描儀技術,測角精度達1秒,測距精度為2毫米,掃描速度達26600點/秒,掃描距離600米,可進行相機瞄準和真彩色數據獲取,融合三維掃描與全站儀技術,一鍵式輸出成果數據。其中一臺鎖定攤鋪機上的光學標靶,實時定位精度達3毫米;另一臺跟蹤后方棱鏡,復核攤鋪標高。
數字化施工云平臺: 作為“大腦”,將現場數據與設計模型比對,每秒30次向液壓系統發送調整指令,控制熨平板升降,確保攤鋪厚度與坡度吻合設定值。
作業前,項目團隊要依據現場攤鋪機類型,合理布局安裝數字化智能攤鋪設備并調試,將道路設計模型導出至攤鋪機3D控制系統,為智能化攤鋪提供指導,并對路面掃描,完成標高檢核等工作。
作業中,智能控制系統依據三維模型控制攤鋪機作業,并掃描攤鋪后的路面,結合攤鋪前數據,分析平整度及厚度。攤鋪前后的兩次掃描數據導入至平臺后,將計算實際攤鋪厚度,生成色譜圖及斷面厚度值,在平臺集成掃描點云等數據后,供Web端、APP端實現形象化查看共享。
在施工現場,攤鋪機沿著“數字軌跡”自主作業,不再需要人工掛線或放樁。“以前幾百米路段放樁可能會讓幾個工人忙上一整天,現在設備一開機就能精準施工,還能24小時不間斷作業。” 攤鋪機操作手說道。
無人碾壓集群:效率大幅提升的 “鋼鐵戰隊”
1.北斗導航+智能協同:
毫米級的“舞蹈編排” 無人壓路機依托搭載的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統,平面定位精度達到2厘米,配合毫米波雷達和激光傳感器,既能通過CORS網絡獲取精準定位,又能感知周邊10米內的障礙物——遇到異常時10米減速、5米緊急制動,比人工反應快數倍。
“水穩層采用分區塊遞進策略,初壓、復壓、終壓分工明確。” 現場施工人員展示著施工方案,碾壓時,各壓路機在各自的碾壓區塊內同步碾壓,碾壓完成后,繼續向前推進。結合毫米級數據采集進行遍數統計,集群施工按設定的策略進行碾壓,絕對不會產生過壓和漏壓。
瀝青面層施工由于要遵循緊跟、慢壓原則,則采用梯形推進策略,初壓設備需緊跟攤鋪機,隨著攤鋪機的行走,碾壓出梯形推進的區域。瀝青無人集群壓實作業需按同進同退策略進行碾壓,并形成碾壓重疊區域,以保證及時消除對方的停車輪跡,極大提升施工的平整度。
2.三級制動+智能調度:比人工更可靠的“安全員”
為確保作業面設備集群施工安全,系統設置了三重保障。
遠程急停:監控人員手持平板可一鍵停止所有設備;
自動避障:車身前后安裝雷達進行實時掃描,遇人或障礙物自動制動;
物理急停:每臺設備外側裝有緊急按鈕,工人可隨時手動關停。
自系統應用以來,廣綿高速LM4標施工現場實現了“零安全事故”,夜間施工效率比人工提高50%。傳統施工因工人疲勞夜間停工,現在無人設備可連軸運轉,24小時完成現場操作人員3天的工作量。
全流程智慧管理:數據驅動的“透明工地”
在智慧管理后臺,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各項施工數據:攤鋪機速度、壓路機碾壓速度、當前路段坡度、平整度…… 這是3D攤鋪與無人集群碾壓技術的“數字孿生”體現,實現對施工全程的可追溯、可管控。
1.全周期數據閉環:現場攤鋪、碾壓、檢測,每個環節都實現智能控制數字化。在質量檢測方面,項目團隊
采用新型四足機械狗3D掃描工藝替代原有人工掃描工藝,
10分鐘就能完成500平方米路面掃描,生成的點云數據可精確計算厚度、坡度,比人工檢測快8倍;在預警系統方面,當攤鋪速度過快或碾壓異常時,智慧管理平臺會自動向管理人員發送預警。
“過去檢測一段路的壓實度,現場要取多個芯樣、24小時后出結果;現在系統實時生成壓實度色譜圖,紅色區域就是薄弱點,當即就能補壓。”質檢負責人說。
2.平臺數據形象化展示:
智慧管理平臺將項目的設計數據、各結構層厚度、材料用量、掃描數據及質量分析報表等信息形象化清晰呈現,方便快速確認施工進度及質量。同時,項目施工管理人員可以隨時
通過Web端、APP端登錄系統后臺查看以上數據。
降本增效 “看得見的成果”
敢于創新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廣綿高速LM4標一系列智能技術應用為傳統路面施工方式帶來顯著變革,3D攤鋪和無人碾壓相結合,借助北斗導航系統,在3D激光找平系統的協助下,自動完成混合料攤壓作業,有效解決了傳統施工模式中掛線、平衡梁人工作業易產生誤差的弊端,避免了人為操作碾壓速度、碾壓路徑壓實不均勻等問題。
效率:3D打印式無樁化智能攤鋪免除了傳統人工打樁放樣環節,無人集群碾壓效率提升25%,可有效縮短施工時間;
質量:路面平整度標準差從1.5毫米降至0.8毫米,遠超規范要求;
成本:通過精準計算材料用量,減少浪費,同時減少返工成本,大幅降低施工成本。
技術創新背后是新質生產力的“破局之路”
廣綿高速LM4標在路面工程的智能建造實踐,不僅是設備的升級,更是施工理念的革新。項目團隊針對行業痛點的多項創新探索,正在持續升級路面施工智能化新模式。
“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以前拼人力,現在拼算力,無人化設備集群施工,已成為面向未來的智能化、精細化施工技術。” 項目技術人員感慨道
。END執行主編丨李元、沈蘇
責任編輯丨阮佳穎(五局)內容來源丨中鐵五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