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七局集團引言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
“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
是會議在建設宜居城市方面提出的重要舉措
多年來中鐵七局主動融入城市發展新格局
注重以人為本致力于打造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
深度參與多個保障性住房建設
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等工程建設
不斷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天,小編帶你一起走近
我們承建的鄭州市平等街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見證城市的蝶變之美! 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讓環境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平等街的煥新,為這一理念落下了生動注腳。這條老街一度在城市化浪潮中黯然失色。如今,它以一場“微改造”實現華麗蝶變,成為一條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幸福街”。
一個城市的味道,讓人浸潤最深的便是“煙火氣”。
曾幾何時,平等街因毗鄰老城核心、連接多條街巷而商賈云集、人流如織。老槐樹下,人們蒲扇輕搖。巷弄深處,孩童嬉戲打鬧,是無數人心中難以割舍的鄉愁符號。然而,時光的刻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房屋日漸老舊,墻面斑駁剝落,狹窄的街巷擁堵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是居民李大爺記憶里的模樣。“就因為這環境,不少街坊鄰居搬走了”。一句感慨,講出了平等街改造前的窘迫與無奈。
改造后的平等街再次升騰起生活的熱鬧氣息。前來“打卡”的年輕人絡繹不絕。順著街道往里走,綠蔭匝地,青磚、紅墻、圓拱窗……目之所及,皆為風景。沿街而行,“紅泥堂”、“鳥蟲篆”、核雕藝術館等非遺項目吸引著行人的目光與腳步。街道里,養老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現代建筑與歷史雕塑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美好畫面。
平等街改造前后對比場景
街道更新不能只有“面子”,更要有“里子”,這個“里子”就是文脈。
2020年,管城區正式啟動“六街六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建設。作為建設的首開片區和主戰場,平等街改造承擔著重要使命。中鐵七局鄭州市平等街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團隊立足平等街資源稟賦,根據“改造塑形、文化立魂”原則,深挖文化內涵,走訪當地知名學者及城區老人,翻閱典籍,發現街道民國氣息濃郁,對古街進行保護性更新。
1927年馮玉祥督豫期間,將此街更名為“平等街”,取“平等、自由、博愛”之意,這一變革在民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并沉淀為一種獨特的集體記憶。項目團隊以此為切入點,在改造中精心保留了民國時期的建筑風貌。以當地既有游園為基礎,以民國獨特黑白水墨風格為元素,建造軟瓷文化墻,打造馮玉祥“督軍花園”;以孫宅復古門頭和梨花巷展廊為文化載體,重現民國時期的“孫宅與梨花巷”;結合歷史故事及當地民眾的兒時記憶,設計出民國“黃包車”雕像,增強文化認同。
平等街的改造并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將傳統與現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再生文脈的同時,利用技術賦能,創新性地將文化旅游資源、老城改造、智慧社區等元素融為一體。中西融合在這里隨處可見,民國建筑與小巷美景相得益彰。這條幾百米的平等街,經中鐵七局細細打磨,成為“兼顧歷史傳承與現代發展”的生動模樣。
平等街的文脈街角城市的核心是人。街道更新,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是應有之義。
“之前修修補補好多年,卻始終治標不治本,真的太鬧心了。瞧瞧現在,宜居宜游。經過改造更新,路平了、花多了,出門就是小花園,面貌真大不一樣了!”一直住在平等街社區的謝阿姨,親眼見證了家門口的巨變,言語間滿是欣喜。
中鐵七局鄭州市平等街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團隊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平等街社區改造期間,參加6次居民征求意見會,聽取居民意見。采取統一建筑風格、改造雨污管網、拓寬小區道路、增建無障礙坡道、改建帶充電樁的停車棚、增設微景觀等舉措,聚攏了人氣,提升了社區活力,居民對此贊不絕口。
針對轄區內孤寡老人和獨居老人較多的情況,項目團隊打造了1000平方米的平等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把“方便”二字融入了日常。居民從“生活不便”到“愜意十足”的感受轉變,恰是城市宜居性提升最直接的見證。從曾經破舊的老街到如今的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平等街的蝶變,正是鄭州城市更新的生動縮影。
未來中鐵七局將繼續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
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
用一項項精品工程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信息來源:中鐵七局黨委宣傳部、五公司
本期編輯:劉一帆、楊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