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點擊上方「」可快速關注 夏夜七點,城交公司平南項目部會議室燈火通明。空調風裹挾著圖紙的油墨香,三十多張年輕面孔埋首筆記本,筆尖劃過紙頁的沙沙聲,滿是對知識的渴盼。講臺上,黨支部書記王寧正拆解“項目全周期管理”脈絡,那些關于工期把控、資源調配的實戰經驗,像精準投進心湖的石子,在年輕人心里漾開層層漣漪。
隨著“兩書”管理在項目落地,管理漏洞漸次填補,可近三年入職的年輕人卻像未熟的稻穗——人數不少,卻難當重任。“人才是項目的筋骨,等不得、慢不得。黨支部要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老黨員要把青年員工帶起來,搭好‘充電樁’!”支委會上,王寧的提議得到了一致響應。
很快,一支以黨員為骨干的“講師團”組建完成。項目經理、安全總監、生產副經理、商務副經理……班子成員全員上陣,把會議室變成青年員工的“充電站”。為了讓枯燥的專業知識生動易懂,這些在工地上摸爬滾打十幾年的“老師傅”煞費苦心:不講空話套話,專門端上年輕人急需的“實戰硬菜”,用鮮活比喻、直觀案例,把經驗講透講活。
“進度計劃就像心電圖,要時刻盯著波動。”有著二十多年黨齡的生產副經理岳續紅站在投影前,講解著甘特圖上跳動的線條,“機械、人力調配要像下棋,一步走錯,可能就差出半個月工期。”他邊說邊調出工程延誤案例,紅筆圈出關鍵失誤點。臺下,剛入職一年的施工員黎貴增如獲至寶,筆尖在筆記本上疾走——這些經驗正是他負責工點協調時急需的“解藥”。另一堂課上,安全總監陳志偉則特意制作了高邊坡施工三維模型,讓一個個風險點直觀呈現在學員面前,同時提出告誡:“你們手里的工具,量的不只是尺寸,更是人命關天的安全線……”
光充電還不夠,還得看“電量”實不實。黨支部牽頭設置了“實戰考場”:算量競賽里,施工管理部小伙子們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光標在CAD圖上跳躍;分包結算競賽中,計合部年輕人仔細校核合同條款,鉛筆在紙頁邊緣畫滿批注。考場靜得能聽見呼吸,卻藏著不輸于作業現場的激烈較量。
為了讓“電量”持續滿格,黨支部還織密“黨員帶青年”成長網:每個新員工身后,既有黨員業務骨干當“技術教練”,每周帶跑現場、破解難題;又有黨員干部做“思想領航員”,每月在籃球場上聊職業規劃、解心里疙瘩。
夜色里、燈光下,攤開的圖紙、熱烈討論的小組、伏案學習的年輕身影,交織成一副成長的畫卷。一位位黨員“教師”聯手打造的“充電站”,不只教技術,更要育人才。以黨建為引領,為青春蓄能領航,青年員工正加速“拔節”成長。
素 材 | 《筑港報》
供 稿 | 牛洋洋、楊 英(城交公司 )
責 編 | 黃 寧
校 核 | 曹瀚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