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十三局四公司在成都簡陽市養(yǎng)馬河橋梁廠家屬院內(nèi),陽光透過老式玻璃窗,在木桌上投下斑駁光影。99歲的蘭國友顫抖著雙手,捧起那枚“和平萬歲”紀念章,和平鴿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這枚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勛章,瞬間將他拉回到七十多年前那片戰(zhàn)火紛飛的朝鮮戰(zhàn)場。
左一蘭國友老人 蘭國友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后,1952年11月到朝鮮進行鐵路建設,為抗美援朝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現(xiàn)在是中鐵二十三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
1952年深秋,作為中國志愿軍鐵道兵團年輕技術員的蘭國友,跨過鴨綠江到朝鮮進行鐵路建設,保障志愿軍的武器彈藥及物資運輸。部隊開進朝鮮后,駐扎在平安北道泰川地區(qū),接受搶建任務。
入朝初期,美軍憑借空中優(yōu)勢,對鐵路、橋梁展開“絞殺戰(zhàn)”,妄圖切斷志愿軍的補給線。當時鐵道兵的任務就是和炸彈賽跑——白天防空,晚上搶修。由于部隊剛由步兵改編為技術兵種,對鐵路施工缺乏經(jīng)驗,且施工工具十分簡陋,僅有的工具就是鐵鎬、鋼釬、籮筐和扁擔。為了爭取時間,部隊工作時間由每天12小時延長到16小時,許多同志肩被壓腫,手被磨破。就這樣,部隊頂著敵機一次次地狂轟濫炸,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地建造著鋼鐵運輸線。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
最慘烈的記憶發(fā)生在一座大橋的搶修任務中,蘭國友老人已經(jīng)記不起橋的具體名字。美軍轟炸機群連續(xù)七天七夜對大橋進行地毯式轟炸,戰(zhàn)友們頂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在彈片橫飛中搶修。
“有個新兵才18歲,扛著枕木往前沖,一顆炸彈就在他身邊炸開……”說到這里,老人的眼眶泛起淚光。那一夜,他們在冰水中泡了整整8個小時,用血肉之軀筑起臨時棧橋,保障了一列列滿載彈藥和物資的列車順利通過。
“打不斷,炸不爛,只要鐵道兵在,鐵路就在。”蘭老的語氣突然堅定起來。他接著說道,我們鐵道兵,就是要在槍林彈雨中鋪就勝利之路。為了應對敵人的轟炸,鐵道兵創(chuàng)造了“片面運輸”“合并運轉”等戰(zhàn)術,還發(fā)明了“水下橋”“爬行橋”等特殊橋梁結構。在持續(xù)21個月的反“絞殺戰(zhàn)”中,鐵道兵部隊搶修、搶建鐵路橋梁2294座次,修復鐵路車站3648處次,讓這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始終保持暢通。
“和平萬歲”紀念章 戰(zhàn)爭終于取得了勝利,部隊為他頒發(fā)了“和平萬歲”紀念章。他說:“我對這份榮譽感到受之有愧,有更多的戰(zhàn)友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榮譽應該屬于他們。”
老人深情地撫摸著紀念章,窗外,一列高鐵呼嘯而過,風馳電掣的速度,恰似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從戰(zhàn)火中的鋼鐵運輸線到新時代的中國高鐵,變的是速度與技術,不變的是那份守護家國的赤子之心。
沒有鐵道兵們的英勇犧牲,就沒有現(xiàn)在的歲月靜好。今天,讓我們將最崇高的敬意獻給那些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鐵道兵戰(zhàn)士們。
素材:文/鄭紅 圖/李強元
編輯:張瑞霞審核:賀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