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公局三公司爺爺在水管站當站長時,總把
"戒貪"兩個字刻在搪瓷缸上。他常說:"咱這代人,見過溝渠淤塞的苦,知道心一旦堵了,比水渠淤了還難疏通。"
有年夏天大旱,村東頭的老井水量不足,好幾戶人家找爺爺想把主水管往自家院外挪半米,甚至有人偷偷塞來煙酒。爺爺每次都把東西原封不動退回,蹲在田埂上跟大伙算明白賬:
“主水管挪一寸,下游十幾畝地就可能少澆半分。咱得按規矩來,誰家的地先澆、誰家用多少水,都得按人頭和畝數排好,不能亂了章程。”
90年代初,鄉上給水管站批了批節水龍頭,供各村更換。有個村干部是爺爺的老同事,想多領十個,說"給村里干部留著備用"。爺爺翻出登記本,指著上面的紅手印說:"每個龍頭都記著戶頭呢,多領一個,就有一戶老人還得用滴漏水龍頭。咱40年代的人,辦事得憑良心記賬,不能讓公家的東西成了私情禮。"最后,他帶著人挨家挨戶登記更換,連自己家的舊龍頭都是花錢買的新的。
爺爺退休時,把那個刻著
"戒貪"的搪瓷缸留給了我,說:"水是活的,能潤田也能沖堤;人的心要是活泛了,就容易沖垮了底線。"那缸子現在還擺在我家書柜里,像爺爺當年守著的水渠一樣,時刻提醒著啥叫"端平"。
審核:張 波編輯:金昱辰 來源:硚口項目 周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