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十局絲路長歌 · 編者按駝鈴曾將古道吟成史詩,滄海曾將遠帆刻成信箋。
千年絲路,今朝新聲。我們以軌為弦,以橋作譜。不同膚色的手共握標尺,不同語言的誓言同筑通途。
在異域的晨光與暮色里,汗水澆灌的不僅是路基,更是信任的根系;鋼鐵延伸的不僅是里程,更是人心的紐帶。
當中國智慧與寰宇熱望交響,長歌便有了和聲。
此間記錄,是月光漂染的堅守,是風沙打磨的擔當,是時光的拓片,拓印著人類命運交織的壯闊詩行。
長歌未央,大地在腳下延展。
喀麥隆的雨季,雨意早已釀成濃綠,凝在棕櫚樹闊大葉片的末端。天空懸著,云氣在叢林之上緩緩聚攏,悶熱里帶著濕重,像一場巨大呼吸被按捺住了。
恩圖伊至曼基姆的公路工地上,達烏達仰臉望了望天,眉頭微微蹙起,仿佛在傾聽云層深處沉悶的雷聲——那雨,大約正從赤道線上推涌過來。
達烏達是這瀝青攤鋪隊伍的屬地工班長。三十八歲,身形瘦而精悍,目光沉穩,如同他家鄉那在旱季里也深扎著根的猴面包樹。
自2023年來到的項目上,從調平工做起,一路踏實走來,終成這三十三人攤鋪隊伍的掌舵者。
他敬重那傳授技藝的中國師傅楊小軍,亦深諳這鋪展在非洲土地上的黑色長卷,其脊骨便是質量二字,分毫不可茍且。
達烏達此刻,攤鋪機正將滾燙的瀝青傾瀉于路基之上,煙氣蒸騰,帶著灼人的氣息。
氣象預警來得急切,鋼藍色的云墻,已沉沉壓向油棕林墨綠的梢頭。暴雨,仿佛已嗅到未及凝固的瀝青氣息,即將傾盆而至。
達烏達立在攤鋪機旁,灼熱的氣流撲在臉上,卻令心中陡然一凜:溫度是瀝青的命脈,一旦失溫,便如血脈凝滯,質量決堤只在頃刻之間。
“應急預案——立即啟動!”他聲音不高,卻似金鐵相擊,刺穿機器的轟鳴。
命令甫出,十臺運料車迅疾覆上雙層保溫篷布,如同為襁褓中的嬰兒裹緊厚被;三臺壓路機轟鳴著,立刻排成梯隊碾壓的方陣,嚴整如兵。
時間與雨賽跑,每一寸新鋪的黑色路面,都在與即將降臨的冰冷雨水爭奪著最后的熱度。
壓路機輪下,瀝青嘶嘶作響,升騰起最后倔強的熱氣。初壓、復壓……終于在暴雨前鋒帶著萬鈞之勢砸落的前一刻,驚險完成。
終壓的溫度,被牢牢鎖定在九十五度以上——這是凝固質量的最后一道生死線。
雨終于來了,是赤道特有的暴烈,劈頭蓋臉,砸在地上騰起白茫茫一片水霧。工人們下意識尋找遮蔽,達烏達瘦削的身影卻已沖入滂沱之中。
雨水瞬間澆透了他的工裝,緊貼在黝黑微駝的脊梁上,顯出嶙峋的輪廓。
他揮舞著手臂,聲音在嘩嘩雨聲中依然清晰可辨:“排水溝!導流槽!快!”他率先跳入一處淤塞的溝渠,徒手扒開堵塞的枯枝爛葉。
眾人被他奮不顧身的身影所激,紛紛跟隨。十二處排水溝被迅速疏通,臨時導流槽在暴雨中架起,引導著渾濁的水流改道而行。
待雨勢稍歇,他又指揮著空壓機登場,強勁的氣流如無形的巨帚,在2.3公里長的作業面上進行立體除水,吹開那層惱人的水膜。
有人遞來一塊干布,他胡亂抹了把臉,雨水混著汗水,卻露出一口白牙,笑容里有種赤子般的坦蕩:“質量防線,可不能在我們手上決堤啊。”
那脊梁在濕透的工裝下挺得筆直,雨水沖刷著,卻沖刷不掉那骨子里透出的擔當。
達烏達與師父楊小軍這擔當的根脈,深扎于他與中國師父楊小軍的情誼沃土。
楊小軍,這位足跡踏過莫桑比克納卡拉鐵路、巴基斯坦卡拉高速公路的“路面醫生”,半生心血皆在腳下這方寸之間。
他將二十余載積累的施工秘籍,連同那份近乎執拗的匠心,毫無保留地交付給這位異國徒弟。
攤鋪機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師徒倆的交流有時只需一個眼神、一個手勢。
達烏達曾輕叩自己安全帽上那枚CRCC的標識,對楊小軍說:“師父,您教給我最寶貴的,不是那些攤鋪機上的數字,是‘今天事,今天畢’這個理兒。”
他的眼神望向延伸的黑色路面,語氣篤定如磐石,“就像這瀝青,講好今日要達標的斷面,哪怕月亮升到了棕櫚樹頂,也要毫厘不差!”
——那毫厘不差,已不僅是刻度,而是刻入骨中的信念,是時間洪流里錨定今日的尊嚴。
中喀員工合影最終,項目團隊不僅提前完成了瀝青攤鋪的關鍵節點,更在雨季的間隙里,創下連續八小時攤鋪零瑕疵的紀錄。
監理工程師親臨見證,取芯檢測的樣品如同大地深處精純的黑色琥珀,壓實質量百分百符合規范要求。
那一刻,達烏達與楊小軍隔著忙碌的人群,目光遙遙相遇,不約而同地露出了笑容。
沒有言語,一切盡在這相視一笑的默契里。汗水與雨水澆灌過的路,沉默地承載起他們共同的重量與榮光。
工程告竣,新路如一條馴順的黑色河流,靜靜流淌在喀麥隆起伏的原野與蔥郁的森林之間。
月華初上,清輝灑落,路面反射著微光,竟似一道凝固的星河。
達烏達有時會獨自漫步其上,腳下是堅實溫潤的觸感。他偶爾停下,抬頭望向非洲大陸深邃遼闊的夜空,銀河橫亙,星子如被精心篩過,碎鉆般撒滿墨藍天鵝絨。
他想起師父楊小軍常念叨的那句中國古話,“路通,百業興”。
喀麥隆公路貫通這由無數雙手、無數個“今日畢”的執念所澆筑的“發展通途”,它無聲地臥伏在赤道的星空下,蜿蜒向前——
這路上鋪展的,是瀝青的溫度,是風雨中挺立的脊梁,更是無數微小卻倔強的“今日”所累積的明天。
這條路,將通向遠方,也通往人心深處那片渴望相通的廣袤平原。
來源:錢磊 孫麗華 潘禹彤丨編輯:錢磊丨審核:徐志